《回归》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追过风的少年

去年1至4月,我出自对播音朗诵的爱好,做了一段时间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把自己练习读的一些小文章,“宝宝睡前故事”,《小王子》等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后来由于内容的枯竭和工作的繁忙就搁置了。今年过年的一次聚会,我们川大MBA的一位女同学聊到这事,她说那一段时间她刚刚失恋,我每天读的那些小故事让她倍感温暖,陪伴她度过了那一段困难的时光。我做的这样一件小事还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我不曾想到的。

学海拾遗

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想做这样一件事,把我在川大MBA学习的一些学习笔记和心得分享出来,一来整理我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来我的朋友圈有700人,就像我上面说到的那位女同学一样,如果有朋友看到我分享的东西能得到一些启发,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叫学海拾遗呢?因为我并不能像老师那样可以成体系地讲出来,我只能把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很小很小的点一个一个地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像沧海里的珍珠,一个一个地把它拾起来。

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1)

这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态度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学问。
举几个例子,下面的问题就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

领导如何根据不同的员工性格进行不同的管理?
为什么领导的决定执行起来效果不好?
领导给员工怎样开会更有效率,能够得到更好的会议效果?

好了,开始第一个话题:

响鼓不用重锤?

有一句话叫“响鼓不用重锤”,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发现这句话并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有的人不“重锤”压根就不会响。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人不是“响鼓”,更像是“核桃”,需要管理者“重锤”才能出效果。
“核桃”和“响鼓”就是对不同人性的看法,“捶打”和“不重锤”就是不同的管理方式。
对于核桃型的员工需要“捶打”,也就是运用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因为不运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这一类人更容易偷懒,而且容易让这一类人成为团队中的“老鼠屎”;
而对于响鼓型的员工,这种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其进行过多的约束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管理中启发其自我的激励,再为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即可让其达到较好的工作状态。
用专业术语上面的两类人分别称为“经济人”与“自我实现人”。
当然,复杂的人类不能简单一分为二地概括为“响鼓”型与“核桃”型,下面画一个导图,说明各种人之间的区别以及对应的管理方式:

人性观.png

好了,第一个话题聊完,接下来的更新也会以这样的短小篇幅来进行,敬请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