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方向20年的俄罗斯电影产业如何在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找回自我
前苏联早已化作历史尘埃中的符号,但这符号不仅深刻的影响20世纪人类进程,也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苏俄电影便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宝库。
或许今天的中国人更加熟悉和追捧好莱坞大片,或者印度宝莱坞的歌舞大片。在世界重要的电影节中,美国奥斯卡,法国戛纳,德国柏林,就是中国也有着一些不错电影节,俄罗斯好像沉没的低地,在世界电影上无足轻重一般。
电影作为一种基于现代光和声的艺术形态,娱乐和文化传播只是艺术的社会功能,而艺术本身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在世界电影史发展中,美国和前苏联无疑并称为世界电影两个高峰。《列宁在191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和平》、《镜子》等都无疑是电影史的经典之作,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无数的启发。
电影《镜子》俄罗斯文学有着自己的白银和黄金时代,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等文学大家奠定了俄罗斯文学独特的地位。同样,俄罗斯电影凭借题材丰富,思想深刻,电影艺术手法(如蒙太奇)的创造,在苏联国家机器的推动下,全面深刻展现了苏联的社会变化,电影纪实水平前所未有。
单纯孤立的讨论苏俄电影,仿佛闭门造车。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苏俄电影的发展有着其长久的民族文化土壤,也有着一般艺术的发展规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俄罗斯艺术发展的脉络。
俄罗斯语言的变革:在彼得大帝的手中,俄语进行了现代变革,好比白话文变革一般,为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造提供了原始土壤。
俄罗斯文学开启:普希金作为俄罗斯诗歌之父,更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起点。有着深厚法语功底的普希金将粗糙的俄罗斯文字变成了优美的文学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普希金在俄罗斯地位如此崇高的原因吧。
俄罗斯短篇小说:经历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等人大量的诗歌沉淀,俄罗斯文学有了向前发展的基础。短片小说,无论是果戈里讽刺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还是别林斯基的文学评论。俄罗斯文学艺术形态从感性文学进入到现实文学角度。
巅峰时代:列夫托尔斯泰毫无疑问是俄罗斯文学的最巅峰时代,其伟大的长篇小说最终将俄罗斯推上了世界文学之巅,也为黄金时代画上了圆满句号。
高原反应时代: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无论如何赞誉,都无法回避的是俄罗斯文学已经无法超越黄金时代,守成便是难得。高尔基三部曲,还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只能取材于当时的社会主义背景,去体现时代性,以弥补思想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文学跨度到电影文学: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催生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当文学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跳出文学,结合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去创造新的艺术文学高度,无疑是当时苏俄文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这种发展脉络下,传承俄罗斯民族的悲怆情节,将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文学成就和思想搬上荧幕,以大众化的角度去诠释深刻的思想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等,全世界唯有俄罗斯能够做到这点,也因此苏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令人遗憾的是,在苏俄解体多年后,俄罗斯文学艺术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子。在否定了苏联时期的政治政策后,俄罗斯的文艺创造也否定了曾经的艺术思路,转向了西方。然而,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气质和宿命,俄罗斯当前电影产业迷失了方向,学着好莱坞大片模式,商业化背景下思想性严重下滑。岂止是电影,电视剧,音乐等艺术形态,俄罗斯都未能找到自己民族新的契合点。俄罗斯未来文学艺术之路在哪里?电影之路又在哪里?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艺术形态主角,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气质,只有当一个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国家道路,其文艺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新的视角,新的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