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

如何让吸引力法则生效||老子诲三观05

2018-01-04  本文已影响78人  解放者_知乎

文/似或存《老子诲三观05》


坤上

01吸引力法则与潜意识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这是《红楼梦》中贾迎春的判词,书中迎春的结局是遭遇家庭暴力而死。

迎春很喜欢读一本书,叫《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一部强调因果报应的劝善文,开篇即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们常把《太上感应篇》和迎春的悲惨结局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可以说就是古代的“吸引力法则”,但曹雪芹偏偏在小说中给这个人物唱了一个反调。

吸引力法则,是朗达·拜恩《秘密》中所谓的秘密。“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秘密》这本书曾经是很火的心灵鸡汤书(刚好2017年又新出了10周年版)。其实同类题材有一本《The power of your subconscious mind》值得注意,约瑟夫·墨菲的这本书于1963年出版,讲的是潜意识的力量,有几个中文翻译版本,只不过这本书看起来比较“神棍”,而少人问津。

吸引力法则可以说是潜意识力量的一个应用,都体现了“心想事成”的奇迹。然而这些书籍里面的美好故事,就如同心灵鸡汤一样,推动我们迎接现实,可最终现实却总是给我们一记闷棍。特别是在当下焦虑的大多数中国人心中,“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大家都有一种想“暴富”的心态。

而潜意识的力量,吸引力法则,都能举出类似暴富的故事。比如这样:某个女孩,没房没车,于是天天想象着她有一天住别墅开豪车的画面,每天都想,终有一天,有人找上门,说她的某个未曾谋面的远房土豪亲戚去世了,无儿无女,就把遗产划给了她,于是女孩真的“心想事成”了。

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励志故事”,愚公移山算一个。同样的套路,愚公设立了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智叟笑呵呵地说:以你一个月1万块钱的工资,这个目标不理智,不理智。愚公说,我这辈子挣不到没关系,我可以让子子孙孙接着完成这一个亿的目标。难道故事真的要这样发展下去?这时,吸引力法则生效了,一种“不可预料力”加持了过来,帮助主角在观众睡着之前严重超额完成目标,结束了故事。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吗?心灵鸡汤告诉你,真的。但是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则暗自说道,怎么可能。不过,我们又喜欢相信一个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于吸引力法则,或者潜意识的力量,只有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谈得上相信。也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比如说,今晚入睡之前,心中默默告诉自己,明天提前一个小时,6点起床。然后看看明天6点能不能醒来?因为潜意识会帮你记住这个时间。至于到时是否真的准时醒来,会决定你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问题就在于吸引力法则不是永远生效的,它和你“信”的程度相关。

如何让吸引力法则生效?《老子》的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个现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帛书老子甲本

02“德”

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部帛书《老子》,让人们对这本书的结构产生了新的认识。帛书《老子》均以“上德不德”开篇——在此之前人们所见的版本绝大多数都以“道可道”开篇,也就是说《老子》五千言的上下两篇结构,曾经不一样过。并且人们发现,较早的一些《老子》版本,也是这样颠倒过来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韩非子》对《老子》的解读。《解老》《喻老》是存在于《韩非子》书中的两篇解读《老子》的文章,两者对《老子》文本的解读是零零散散的,但有一个特点是其顺序先“德”后“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颠倒的情况呢?专家猜测帛书这样的《德道经》可能是一种属于“法家”的传本。

在此提出另一个看法:《德道经》正是“道家”的传本,反而《道德经》却应是“儒家”的传本。

是儒家的意识形态要求必须遵从先“道”后“德”的顺序。为什么呢?要明白儒家的提倡是:天尊地卑、乾健坤顺、君主臣仆、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儒家要求属于从属地位的存在,一定放在后边。再看《老子》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还有“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如果按照儒家的逻辑,“德”应该放在“道”后面,而“道经”提前、“德经”延后才是顺理成章的。

马王堆帛书《老子》两个版本都不是互相抄对方文本,而是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本;北大汉简《老子》更标明了“上经”“下经”,文本也是《德道经》的顺序。以上三个版本,抄写年代均在汉武帝之前,均是先“德经”后“道经”。这是一种巧合吗?其实可能性不大,这样的概率几乎表明,《老子》五千言的原貌正是这样的。

《韩非子·解老》开篇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韩非子的这个解释讲出了一个细节,是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管子》直接说:德者,得也。后来的王弼《老子注》也是这样说:德者,得也。

根据韩非子的理解,“德”是深层的得到,而“得”是表面的得到。更精确地可以这么说:“德”是在精神层面上得到,而“得”是在物质层面上得到。

“德”字的右手边实际上是“惪”(dé)字,“直心”为“惪”。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老子》中,“德”字就是以“惪”的写法出现的。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五千言另外有一句话叫做“报怨以惪”,《论语》里面孔子则说“何以报惪?以直报怨”,这其中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游戏。“怨”字和“惪”字多少具有反义的意味,“惪”字具备着褒义的色彩。《贾谊新书》说:“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那么“德”字具体来说究竟是什么意思?综合以上讨论,实际上可以将“德”理解为“主观”。因为“德”是在精神上的“得”,是“心得”,也是文字构成上的“直心”之意,实际上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当然,人的主观意识可能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德”就是其中“正面的主观”。

0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吸引力法则是否存在因人而异,因人的信仰状态而异。如何让吸引力法则生效?

真实的主观并不主观,所以才有主观;虚假的主观不失主观,所以没有主观。

这是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一句话的翻译,也是破解吸引力法则的入手处。但听起来确实是挺绕的。

简单地说,“主观”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态”。

比如我们在比赛、考试的时候总是说“平常心、平常心”,但问题就在于“平常心”是一种状态,它像是一种“入定”的状态,而不是在心中念叨“平常心”就能够达到的。

又比如说内向者要如何变得外向呢?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状态”的问题,如果内向者一直抓着“我要变得外向”的心态不放,最后达到的只能是“虚假的外向”,一直假装、活得很累。反而,若是能够放下心态,说不定却能够慢慢进入状态。

又比如说“自信”。人要怎样才能拥有自信?自信是一种状态,并不能通过默念“我现在开始变得自信”而获得,当一个人开始念的时候,也只能获得失真走样的自信。这就是“虚假的主观”。

吸引力法则也是这样的。如果去豆瓣看看《秘密》这本书的评价,会发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极端的差评和极端的好评。是的,因为吸引力法则不是可以人为操纵的,它只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没法跟别人描述。

现在所谓的成功者,当他们跟人们分享他的成功之道的时候,往往是说得不准确的。因为状态根本无法表达。

这就是为什么“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老子、孔子、墨子以后,他们的弟子当中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人。全世界都是这样,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也是如此。而弟子们总是“试图达到那样的状态”,然而就是做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愚公移山”能够成功,而我们不行。有时候仅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做到。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主观”?也就是全然地进入了那样一个角色当中,那样的状态甚至可以这样形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文/似或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