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这篇文字送给你
得知我开始写字了,母亲大人很是欣慰,甚至是有点小小的激动。
“琴,你从小写作文就挺好,你那时候的作文我都看了,写的都挺好的,你继续写吧!”
“你写吧,你就写你小时候我把你装在口袋里差点扔了的事吧”
妈妈这话里带着骄傲,也有些别样的感情。
我说不清,那应该是一种,夹杂着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委婉道歉吧。
其实,她老人家说的这件“差点把我扔了”的事,我的印象中一直只有一个残缺的画面:
那应该是个夏天吧,我不知道又做了什么事情让我妈气愤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于是,这次她没有打我,而是换了计策。
我敢肯定,为了这“惩罚”老妈绝对费了一番脑筋的。
我被装进了一个平日里装粮食的大麻袋里。
好像还是倒挂在当时我家房子后面的水坑边。
因为记忆中,我是在一片黑乎乎中大头朝下,我想换个舒服点的姿势,但这麻袋很是粗糙,拉的我胳膊生疼。
大概,我妈是在用这个行动警告我:再不听话,就把你这样扔水坑里。
但是自小我就有骨气,我并没有因为这被动的境况而服软,就这样待在麻袋里不屈不挠地跟她对峙着。
甚至,我妈可都不知道,我一直都没有生气或是害怕,我只不过觉得这样除了不舒服些,没有任何的损失。
甚至,我也不在意,她是不是因为我的这种死不悔改的态度而更加生气。
也不知道,被倒挂了多久。
只记得是隔壁的大娘,大概看到了我的“可怜样”,跟我妈求情:“你快把琴放出来吧,这么热的天,你这是干什么?”
再后来,毫无悬念,我被“无罪释放”,而且,我没有认识到一点错误。
还因为有人帮忙说情而有点微微的有恃无恐。
我就只把这画面留在了小小的脑袋里。
甚至,后来我长大后还还跟我妈问起,当年究竟是因为什么事而这样费力?
她自己好像也记不起来了。
所以,在这里奉劝各位妈妈,不要被熊孩子气得晕了头,有些方法,不但把你自己累够呛,那熊孩子更是一点也不长记性。
我妈小时候,没少跟我生气,因为我真的就是个奇葩。
01用尿床传递母爱
这绘本我跟儿子一起读过
我小时候有个毛病,尿炕。
好像都已经六七岁了,还经常半夜里做梦四处找厕所。
那梦就跟真的一样,我被尿憋得快尿裤子了,还好就在学校附近,于是提着裤子飞奔过操场,冲进厕所,舒一口气,放心地解手。
然而,越到后来才越发现,自己屁股底下怎么越来越凉,翻起身,才知道,又尿炕了。
我把妈妈叫醒,她也不怨我,只是熟练地把我的被褥都翻个面,给我铺好,我就又能倒头大睡了。
(而如今,这样的场景,就在我儿子和我之间重演着,我儿子会在尿床之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我也二话不说,给他换了铺盖,继续倒头大睡。)
02永远无法理解的“大哭”
这本也读过我还有个毛病,从小到大都有,爱哭。
小时候,在我4岁时,我有了妹妹。
那时候,我妈会趁我睡着的时候,背着妹妹去隔壁大娘家玩。
(其实,最初的时候,我们两家连隔壁都算不上,两家的房子肩并肩排着,中间都没有围墙,只要这家喊一声,那家的人就可以一秒钟过到你家来。)
每次我睡醒后,都发现家里空荡荡。
居然,在我睡着时出去,叫我去哪里找你啊?
我的委屈伴着如雷的哭声,四散飞去。
很快就听到,一阵紧切的脚步声逼近,那是我妈就带着妹妹飞快地从隔壁大娘家赶回。
一顿训斥“一睡醒了你就哭,你这是什么毛病?快给我住声!”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的委屈情绪异常饱满,还没发泄完实在收不住。
她这样的一训,让我的委屈又徒增几分,哭声反而更大了。
于是就难免再因为不听警告而挨一顿揍。
我妈说我小时候很多的揍,就是因为睡醒就哭这个毛病挨的。
他们始终不理解我为什么睡醒就哭。
我只是特别反感他们趁我不知情的时候走掉。
这可能是每个孩子天生的对家人的依赖吧:你不告诉我你去哪了,我找不到你,当然会哭。
只是大人知道他们一会就回来,可孩子就是以为看不到就等于找不到。
我儿子现在也很爱哭,我有时候也会烦的,但是内心里我还是有点理解他的:有些感觉他说不出来,就会用大哭表示,这并不全是坏事,证明他的情感是敏感和丰富的。
现在,我依然爱哭,我看到感人的文字会哭,自己写到感动的地方会哭,看电影还是会哭,但是我想说,这些还不是跟老妈你一样的?
你自己年轻时就爱听单田芳的评书,你爱看各种书,你跟我和妹妹咱们一起熬夜看《还珠格格》大结局,你也是又哭又笑的,每次流的眼泪比我都多。
所以,我这些奇葩的特质,真的就有妈妈你自己的影子啊。
现在你已经很少哭了,更愿意把情不快放在压抑着情绪的曲调里,我都懂。
你不用对那些小时候的“过往”耿耿于怀,我才不埋怨你呢,这些记忆到如今对于我无比珍贵。
老妈,你就是独特的你,我也是独特的我,我们相似,却终究不同。
只是,我们都能理解彼此。
就像尿床,爱哭,这些都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长大就消失了,比如尿床,比如最坦诚的大哭。
但是,我们谁不最怀念小时候的情真意切?
我对妈妈的爱和依赖,没有变,只是,我长大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了。
仅此而已。
希望您不要再跟我生气了,好吗?
因为,妈妈,我爱你呀。
书写真情
Anita在简书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