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关键时刻要冲的上去
资治通鉴 汉纪 汉武帝 前133年
前言:关键时刻,冲不冲的上,直接影响结果。什么时候该冲?什么时候不该冲?这是个问题。
直接上内容,看通鉴材料。
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汉军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到匈奴人那儿,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单于很喜欢信任聂壹,认为他说得对,就同意了他的计划。
聂壹返回马邑县城,就斩杀死刑囚犯,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单于的使者观看,以此做为证明,说:“马邑县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越过边塞,统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
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单于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要杀掉他,这个尉史就告诉单于汉兵埋伏的地点。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就领兵撤退。
在撤出汉境之后,单于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天保佑我啊!”就称尉史为“天王”。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王恢指挥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也不敢出击。
背景:汉朝建国以后,刘邦对匈奴作战,被围白登山。之后与匈奴都是和亲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这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宣战,听从了大行王恢的马邑之围计划,试图抓住匈奴单于,消灭匈奴有生力量。却因为雁门郡的尉史,功亏一篑。但是,王恢本来有机会攻击匈奴后勤给养,却没有出击,最后被汉武帝所不齿,被迫自杀。
解析:
一、汉武帝第一次战争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军事第一次亮相,毫无收获,其心情可想而知。军事行动,从谋划,到执行,从调兵遣将,到粮草运输,几十万人出动,竟然毫无收获,必须找人为此事负责。
二、王恢做的对不对?
这次马邑之围是王恢出谋划策,汉武帝采纳了他的计划,并安排他为将屯将军,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可是,事情出现变故,并没有按照计划进入马邑。王恢也就没有按照计划出击。王恢做的没有错,但后来汉武帝为什么仍要杀他?
马邑之围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汉军是否敢向匈奴军队发起主动攻击,这才是汉武帝的战略着眼点,汉武帝想通过此战来鼓舞士气与民心,可惜王恢没有理解汉武帝的真正意图。王恢的畏敌让汉武帝感到很痛心,对于求战心切的汉武帝来说,任何畏敌心理都不不能存在呢。所以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而王恢也非死不可啊。
三、王恢应该怎么做?
王恢关键时刻,墨守成规,不敢出击。马邑之围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汉军是否敢向匈奴军队发起主动攻击,这才是汉武帝的战略着眼点,汉武帝想通过此战来鼓舞士气和民心。
王恢这个时候如果出击,一,如果取胜,这是马邑之围唯一的收获,必受汉武帝的重赏。二是,如果大败,关键时刻,明知不敌,仍然亮剑,虽败犹荣。足以安慰几十万将士,足以鼓舞士气和民心。三是不管取胜失败,都会给汉武帝留下深刻印象,虽然计划有变,为了大汉王朝,关键时刻敢于主动出击,足以载入史册。
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不能再来。在关键时刻,分析情况,明白领导重心,抓住机会敢于亮剑,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