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阅读周刊

城堡 25:你看了看书,就像树看自己的叶

2019-01-25  本文已影响4人  南百城

每周语录

一直很喜欢韦启昌译本的叔本华,最近逛书店,发现有新书,以及一些老书的新版本。
本期语录选自《叔本华哲言录》。

人的恶性:

我对人的一个特性的解释是:由于生存意欲越来越厉害地感受到生存中没完没了的痛苦折磨,所以它就试图通过在别人身上制造痛苦来减轻自己的苦痛;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发展成为真正的恶毒和残忍。

勇气:

勇气之所以是美德,就在于我们心甘情愿地直面此时此刻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恶行,并有所作为,目的就是以行动防止更大的罪恶在将来发生。

人生:

一个旅行者只有在抵达了一处高地以后,才能够回头总体、连贯地看到自己所走过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同样,只有当我们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者在我们的整体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我们做的事、业绩和创作的作品真正联系起来,包括其中确切的因果关联,甚至才能真正了解到它们的价值。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

我们这奇妙的、恰恰就在现时此刻的存在,会强有力地鼓动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和法则而生活,因为我们的存在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我们恰好就生活在今天,但却经过了无穷无尽的时间以后才得以诞生,我们也就只拥有这弹指一挥的今天,并且就要在这时间里说明,我们是什么原因和为了什么目的恰好在今天得以存在。
但我们如何重新找回自身呢?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就我们的本质作证: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的敌人,我们的目光和我们的握手,我们所记得的和我们所忘掉的,我们的书籍和我们留下的笔记。
年轻人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回望生活吧:你到现在为止真心爱过什么?是什么提升了你的灵魂?是什么征服了你的灵魂,而同时又让其感受到了幸福?你就把这些你所敬重的东西一一排列在你的面前,那或许它们就会以其本质和次序,向你给出某一法则,某一有关你的真正自我的根本法则。把这些东西比较一番,你就会看出这些东西是如何互相补足、扩展、超越、美化,它们又是如何形成了一条阶梯——沿着这一阶梯,你就一直攀升到了现在的你。因为你的真正本质并不是隐藏在你的内在深处,而是高高在你之上,或者起码在你习惯认为的你之上。


每周慢讯

The 'Future Book' Is Here, but It's Not What We Expected | WIRED

关于未来书籍和读者的一些论述,这中间当然少不了亚马逊的 kindle 和凯文·凯利 的「一千粉丝」理论。

在前两期的影子阅读虚构类中我也写过一些关于未来书籍的思考,比如未来书籍可能变成液体,喝完就算看完。

不过这种事情显然还过于遥远,只是纯粹的虚构。

事实上城堡也可以算是一种书籍,不过是采用类似 app 式的更新方法。每周写一期,相当于一个小版本更新,等到内容足够多,就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和编辑。

一年或者两三年下来,其内容至少能够形成一本书的内容,甚至更多。

未来也许我会将这些编辑总结过的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自己设计一个封面,在角落里加上一个收款码。

所有人可以免费阅读,也可以自由对其定价进行付费支持,已经从形式上完成了一本书的所有功能:

写作、编辑、发布、读者阅读及购买。

更重要的在于,这是我喜欢的互联网精神,你可以在搜索引擎获取相关内容,所有信息都是自由的,而不是如同微信等被关在一个「局域网」的笼子里。

当然,作品质量问题另当别论,我只能说达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个较高点,并总是力图更高。

由于去年是八月底才开始做城堡,所以积累的内容并不算多,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可能只有搜集的一些语录。

我将 2018 年一共 21 期城堡中出现的较好的金句进行了汇总,制作了城堡特刊-语录,现在为 1.0 版本,后续我将持续更新,再次进行删减和编辑,并在每期城堡发布之后将金句摘录放入其中。


搜索引擎百度已死-新闻实验室-方可成

作为搜索引擎的百度已死。Baidu.com已经不是你寻找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内搜索;它将你引向的不是中文互联网中的优质精神食粮,而是囤积在自家的腐臭变质内容。
偌大的中文互联网竟已堕落到如此境地,连一个搜索引擎都没有了。

我每个月要花 20 块来让自己使用谷歌搜索。


你看了看书,就像树看自己的叶子 | 读首诗再睡觉

这首无题诗是从西班牙作家、诗人路易斯·罗萨莱斯一部名为《点灯的房子》的小说里扒出来的,它完全不出名,以至于想在网络上搜索到电子版的原文都有点困难,甚至应该并未收集在这位诗人任何一部诗集里(据不完全考证),而仅仅是这部小说中一个不起眼或许不经意的片段,但它却打动了4个人,时隔15年——它的发现者、两位译者和现在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我。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只要你看到一个好的信息源,一本书或者一句话一个作者的名字。

然后打开搜索引擎,或者只要你有足够的兴趣,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去寻找它们隐藏和显著的含义,这几乎是一个无限的游戏。

刚我看到一条朋友圈里的日历截图,对那句话感兴趣,顺着找到一本书,翻到一个书评。根据书评中引用的一句话找到一首诗,看到一个时隔15年,关于4个人的故事。

诗的作者名为路易斯·罗萨莱斯 1910年5月31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纳达,1992年10月24日在马德里逝世。

他在诗中写到:

你看了看书,就像树看自己的叶,
你觉得孤独,
做人的孤独,彻底的孤独,
因为一切都未曾改变,你清楚这一点。

这击中了 2019年01月23日凌晨1点身处中国长沙市的我。


人生苦短,我用Day One | 2017我最喜欢的 App - 少数派

题图为美国摄影师Tom Hussey 的作品《A Mirrored Memory》(镜中回忆),起因是诺华制药(Novartis)旗下一款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的广告活动,试图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重建他们年轻时的形象。Tom 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形象,比如教师、护士、消防员、士兵等来拍摄这系列作品。

在少数派作者群里发现这篇文章,去年我也读过,但重读之后又有新的收获。

App Store 里我只订阅了两个服务,一个是现在写城堡用的 Ulysses,另一个就是 Day One。

之前我使用 Ulysses 并不算多,直到开始做城堡。

DayOne 去年没有值回票价。今年没留神自动续费,这提醒我需要多写一些。

有些时光,没有记录几乎就相当于没有存在,尤其对未来的我来说。


影子阅读·虚构·《有呀有呀书店》·书雪连绵时

村庄里又下起书雪,我盘腿坐在屋檐边缘,看向不远处的山峰。
那座由书堆砌起来的高峰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每年都有人想要登顶。
随着雪季来临,山峰似乎又增高几米,对那些想要登上山顶的人来说,难度又加高。
我随手拿起一本刚掉落在地上的书,云层出版社,是一本关于书的绘本,一百页左右。凑近鼻子还能闻到云层油墨的味道。
雪应该不会下太久,希望能在雪停之时刚好看完,然后山脚下看那些登山者发起冲锋。

书掉落在房顶的节奏很好听,我头顶上的应该是绘本云,重量还算好,所以就是这种声音。
倒是隔壁邻居的声音很大,头顶是词典云,掉落在屋顶上发出沉重的闷哼,如同鼓点。
我看完手里的书,雪还没有停,闭上眼睛会议起看过的几个故事。

书中也有一个村庄,和我们这里类似,也没有名字。
我不知道这些书是如何从云层中掉落下来。
听村子里的老人讲,过去我的祖先们也有这个疑问,他们将落下的书分门别类,按照开本大小堆放,积攒几年后开始修建一座去往云层的塔。但受限于书这种材质,塔的高度不到现在书山的一半就开始坍塌。最终这座书塔被遗弃,也就是书山旁边的那一座,现在被用来当作冒险者的临时基地。

雪已经停下,我走出门,踩在松软的书上,有一些轻薄的书被踩断,发出断裂的声音。
在我还小的时候路并没有这么好走,附近有一些深渊看不到底。
大人们严禁我们靠近深渊,甚至连看都不许看一眼。我也经常听到有小孩不听劝告,长久凝视,以至于被深渊下的鬼怪拖下去,再也没有回来。
我曾经偷看过父亲的日记,里面记载了无数琐事,他搜集的奇特的书,看过的故事等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现实的那部分。尤其他像我现在这么大时,有一次爷爷醉酒开车,车撞坏护栏,半截露在深渊至少,车头摇摇晃晃。
爷爷迷醉不醒,他独自一人被迫在这种节奏下,一眼一眼的注视深渊,他说看到了一双眼睛,也在看着他。
不过随后他又补充道,那双眼睛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反而有一种温柔。
这种关于深渊的传说,随着每一年雪季的准时来临,深渊越来越浅而变得稀少。

村子的外来者除了登山者,也有挖书的书工。
有些稍小的书山,被机械挖断一半,露出半截来,能看出其中的书层。
按照每片地区云彩的属性不同,每座山的断层也不相同。
我眼前这座,山顶那一层是口袋书,中间则都是不算厚的杂志曾,占据了大半的山体。由此可见,这儿是杂志云常聚的地方。底层是一些图鉴,开本很大。

老师让我们每天必须写日记,这似乎是村子的传统,大多人写的是流水账,我也通常如此。
这些日记和珍藏的书,就是以后在葬礼上火化自己的燃料。
爷爷最终死于那场车祸,车没有掉入深渊,爷爷似乎是睡着了,只是当救援来临,爷爷也没有醒过来。
葬礼上日记和书都不太够,爷爷成年后过的似乎不太如意,喝酒的时光多过清醒着生活,也拒绝记录自己在酒醉之时看到的幻象。奶奶千辛万苦找邻居,愿意借的人并不多。最后爷爷生前的一个流浪汉酒友,拿出自己所有的日记垫在了祖父的尸体之下,得以凑足。

流浪汉在参加完爷爷的葬礼后就消失在小镇上,奶奶凭借记忆将流浪汉的样子画成一副画挂在客厅里。在我出生懂事之后,又临摹了一副较小的画放在我脖子的怀表中。嘱咐我记得他的样子,如果有一天离开村庄去往外面的世界,见到这个人一定要帮助他。他给了祖父太多的日记,剩下的一定不够火化自己,如果加上我的,也许够了。

我们村子的习俗就是这样,人死后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堂。

而天堂,据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想着这些,脚步并没有停。
远远的,我看到了父亲,他站在一群外来人前面,告诉他们登山的注意事项。
他们的背后,书山高耸入云,太阳似乎只是某种无力的挂饰,刚好挂在山尖之上。


杂志的标语

去年七月份,我偶然看到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本网络杂志,问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

然后马上花几个小时做了第一版的城堡当做回答。

当时我边做边谷歌一些杂志相关问题。

其中就有标语或者说是宣传词。

如果把一本杂志比做一个人,标语就相当于某种口头禅或者口号,即把你一生的梦想用尽可能简单的话来描述。它可能没有具体的待办事项或者细节,更多是宏观上的一种感觉,但就是这种东西,决定了细节的走向,在迷茫的时候,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十分重要。

第一版的城堡,我用的标语是:

人生苦短,何妨一试。

来自于一个美国综艺节目的字幕翻译,内容是一个男人在节目上见到自己网恋多年,视为灵魂伴侣的对象,结果对方也是一个男人。最后在做选择时,他依然选择对方,并说了段话。

在这里我更想表达:时间有限,有什么想法不要顾及太多,直接先做再说。

当时我面对主要问题是完美主义和拖延症。

随着内容更新,我发现城堡需要一些新标语。

当时脑海里主要有两个参考。

其一是来自美国《生活》杂志1936年创刊卷首语: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

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

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人,军队,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

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他的心,高塔和新发现;

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

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

去看并且感动;

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但这段太长,根本没法放进封面或者在某些场合简短的叙述,更多像一种杂志风格备忘录。

第二段出自乔布斯的斯坦福大学演讲:

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神奇地将这本书带到了这个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作的。

Stewart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的“整个地球的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的目录。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你们的时代。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的),在照片之下有这样一段话:“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他们停止了发刊的告别语。“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我也希望你们能做到这样: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几个字足够短小精悍。

当然,我全都没有用,也想不出,根据《生活》和《全球概览》的这两段结合自己的一些理念能改写出什么好词。

2019年,我尝试改了几个版本放在封面上,现在暂用的是:

关于阅读、时间和爱,周五发布,一期一会。

说不上满意,只是对内容的概括,和一些功能性描述。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类公众号,最底部写着:

我有一个梦想:人人获得优质信息。

这让我又开始思考标语的事。

作为一本和阅读相关的杂志,我从自己的笔记里找了一些书摘当做参考。

写这篇是想顺便抛砖引玉。

如果你见过类似的句子,或者一些杂志,尤其是新锐杂志的优秀标语、宣传语、或者文案,请联系我。

做为回报,我将整理成一个合集,方便以后需要这些信息的人。

他们不至于像我这样,在网络和书籍等渠道里乱翻。

《城堡》标语或者风格备忘参考:

雷·布雷德伯利《华氏451》

大多数人不能到处周游,不能和所有人交谈,不能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城市,我们没有时间、金钱,也没有那么多朋友。但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要看到其中九成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书。

《好人难寻》

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

卡夫卡: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卡佛:

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资治通鉴·周纪一》: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更新日志

2019年01月25日

文档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