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雨后与世龙的互动
母班35班战友看了我的文章《我们如何才能更接近“此在”》【https://www.jianshu.com/p/e14defd2b95b】之后,给我留下许多思考点。今天的主题日更不学新的内容,和世龙互动一下。希望彼此之间能在这个互动中有进步。
小问的原文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活着,每时每刻都会自带心情。心情会渗透身体每一寸地方,散发着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气场”。
世龙的反对观点一
1、关于心情左右气场的说法,不认同。
我觉得真正的气场是不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位久经战阵的战士,他的气场无时无刻不是沉稳而凝重的,即使心情再怎么起伏,他的气场也只会有强弱的变化,却不会变成其他的属性,这才是真正的气场。换句话说,能被心情左右的,就不是气场,而只是一种情绪的传播。
回到傅佩荣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存在当作一个存在场,就是今天很多人说的气场”。我把“心情”误作“存在场”了。世龙举的例子非常好,因为久经沙场的战士在很多电影作品里面都有不少成功的形象,这让人很容易体会到战士的“气场”。
假如“战士”前面没有定语“久经沙场”,战士只是普通的战士,面对生离死别他也会悲伤,面对战火他也会恐惧。只是“久经”之后,他对这些“心情”已经“习以为常”,变得淡定了。之后再遇到其他非“生死”的事,他都能泰然处之。这就是“久经沙场”之后的“沉稳”。
“心情”是即时的,当即的事,表达着此时此地的自己,也就是以某种方式存在我的世界里。“久经沙场”的战士在以前和现在的气场肯定是不一样的,而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他所反应出来的心情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他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世龙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每一个人的气场都反应着他的经历。
世龙的观点二
2、关于焦虑。
我觉得很多人的焦虑不是来源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对焦虑本身的焦虑。换句话说,是害怕焦虑没有尽头而产生的焦虑。我也不认为这是心情能左右的,反而是焦虑本身对其他种类的心情有强烈的排斥作用,这是焦虑的特点。
在焦虑这个问题上,我在我写的原文上没有做新的思考,只是转述了傅老师的意思。世龙的话里面是存在逻辑失误的。“我也不认为这是心情能左右的”,这句话是认为“焦虑”和“心情”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但是后面又说“焦虑本身对其他种类的心情有强烈的排斥作用”,这却又说明“焦虑”是“心情”的一种。
另外,我想世龙看叉了我的文字了。我的原文是“焦虑是最根本的心情。没有恐惧的对象,就只是不安”。我不认为焦虑的原因是焦虑。我们不可能因为焦虑而焦虑。比如说“我焦虑我的焦虑”,其实也就是“我因为让我焦虑的事情而焦虑”。而“让我焦虑的事情”在我的认知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成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不会过得好,不知道孩子以后会不会听话,不知道以后老公会不会出轨,不知道以后失业了会怎么办,不知道房贷能不能还上等等诸如此类的“不确定”是造成现代很多人焦虑的原因。是没有具体的对象,因为恐惧的都是猜想而已。
我不认同“焦虑本身对其他种类的心情有强烈的排斥作用”。焦虑是一种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就像一场交响乐,哪怕钢琴是主角,也有小提琴独奏的时候。
世龙的观点三
3、关于闲话。
闲话的定义是什么?每个人对于闲话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很难有清晰的界定。以此为基础,“闲话”使“此在”丧失的说法,就很难在理论上站住脚了,只能说在某些人身上适用。
是的。无论是在傅老师的文章中还是我的文章中,我们都忽略了“闲话”的定义。当我再次看回傅老师的文章时,我发现此处“闲话”的外延比较广,包括我们日常人云亦云的未经核实的,或是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话语和论断。
闲话是代表着未经思考的结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传播一些别人的观点就是对自己的不真诚了。那就是说,此时此刻你代表的不是自己。那“你”就是不存在了。
世龙的观点四
4、关于好奇心。
我觉得被好奇心伤害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有好奇心,而只是误把猎奇心理当成了好奇心。如果对某件事真的好奇,那么就会不由自主的聚焦注意力,是不容易被分心的。什么都想看看,又什么都浅尝辄止,这是猎奇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并不是对这件事好奇,而是对不知道这件事感到恐惧。
傅老师是这么说的
第二个让此在丧失的是好奇心。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质上都有看的欲望,就是从视觉开始,表现他的好奇。”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说:“人们习惯用看来代表感觉。”我们常常说:你看这个菜的味道怎么样?你看这个铁盒看起来很硬吧?你看这是哪一种声音呢?其实味道、软硬或声音跟视觉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们都习惯用“看”,因为用眼睛不会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一直在更换目标,好像没有根的树一样。视觉是理解的阶梯,好奇心在任何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这样一来,人就很容易失落在万物里面,失去了自己。
对于“好奇心”,我也存有一些疑惑。但是在最后一句话中,“人就很容易失落在万物里面,失去了自己”,也就是说人的心在向外探索,而不是向内求。“此在”是指个体的存在,假如注意力在外界的事物身上,那么自然就会忽略了真实的内在自我。这也就是“好奇心”使“此在”丧失的原因,这适用于所有人。
感谢世龙认真给我留言,也庆幸自己这次没有逃脱。谢谢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