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古诗词闲话古诗词古体诗

《春江花月夜》我和吴军老师赏析对比

2022-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鹰四十

一、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我的赏析

一)、6W1H

1、when:从“可怜春半未还家”一句来看,本诗的时间大约是在农历3月中旬,从“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来读,应该是月圆之夜,大概判断为农历14到16之间,某个月圆之夜;

2、wher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看,作者应该地处江海交界之处,特别后面还有“江流宛转绕芳甸”和“汀上白沙看不见”来看更指江海之际才有的沙滩、草甸之地。

3、who:诗中的主角是作者。作者是观察者,是思索者,是感情的发起者归属者

4、what:月亮和大江,江借月波,月靠江现,两者相互辉映。

5、how:作者从海月写到大江、从时间写到空间,从游子到离妇。

6、why:作者写本诗,由大自然的瑰丽风景,想到上下千年,一缕离愁别绪牵挂在心中。

7、隐含:作者离家数千里,发出的感慨慷慨激昂,可见环境安全,国家统一。作者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哲学思考,这是平时的积累沉淀,说明当时财富富足,文化昌盛。

二)、赏析

1、结构:作品结构完整,起(明月共潮生)转(何人初见月)承(白云去悠悠)合(斜月藏海雾)非常到位,过渡自然。同样走的还有感情的线。也有起(赏景)转(思时空)承(不胜愁)合(落月摇情)。景的线和情的线相互融合,相互纠缠。

2、描写手法:作者将月亮拟人化,与月亮对话。又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眼睛,看着数千里外的离人。

3、用词用语:全诗用简单的词表达宏大的气象。诗篇简直可以称为白话文。在语气上不断重复江、月、江月,形成复调。伟大的作品都是复调的。

三)、时代

作品积极豪迈,大气磅礴,堂皇正气,特别是开篇四句,气势浑厚,是古典主义的特征。当文章聚焦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之时也是哀而不伤,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由此推断作品有积极气象,当为盛唐作品。由此也看出盛唐期间,文化昌盛,气度不凡。

三、吴军老师的赏析

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良辰美景;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的感叹;第三部分写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愁。

但理解全诗的重点,则是标题里的“江”和“月”,以日月象征时间的亘古永恒,以流水象征时间的变动流逝,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褒贬不一。赞誉它的人讲这首诗“孤篇盖全唐”,但也有不少文学家觉得,它依然没有摆脱前代文学华丽的形式主义,很多诗句有重复感。

在我看来,虽然这首诗篇幅有点长,不够精炼,有些段落显得重复,但是就凭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全诗最出彩的这两句,就可以和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媲美。

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离六朝金粉时代不是很久远,保留了过去一些绮丽浮华的文风,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首诗已经有了盛唐气象,它写出了无尽的时空和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关系。

良辰美景,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游子思妇,也是普遍的人类情感。更重要的是,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一个人是渺小的,但人类的历史却是久长的,人类是伟大的。这个感悟我也有,因此就有遇到知己的感觉。

而且,这首诗高明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情感和景物、时间和空间、永恒和易逝揉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列清单。

四、对比我和吴军老师

1、我的呆板,吴军老师灵动。这倒也没有什么,毕竟我在一招一式地练习,吴军老师则是山巅高手。

2、吴军老师总结的:但理解全诗的重点,则是标题里的“江”和“月”,以日月象征时间的亘古永恒,以流水象征时间的变动流逝,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诗歌意象。这点很重要我没有读到,遗憾了。

3、我认为作品中的复调好,吴军老师认为重复不好,则是仁者见仁。我也不妄自菲薄。

五、我的精进之路

1、每天一篇和吴军老师一起读,看看读后感之异同。

2、以后品评诗句,当记得要重点品评一下诗句中的意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