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为什么喜欢拉“颤音”?
“海宝妈妈,这节课学习的颤音有难度,回去一定要让他加强练习。”小提琴老师嘱咐道。
“好的,老师,非常感谢您的及时提醒”。我充满了感激。
……
“海宝,老师说颤音很难,大部分学生都拉不太好,你今天上课却拉得很好。”我故作兴奋。
“也许是我手臂稳,节奏感强吧。” 海宝自我归因。
每当我做饭的时候,也是他快饿了,刚学习完的时候。刚学习完,马上让他拉小提琴,他定会有一种“干完这样干那样,被要求、被催促”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破坏他的主动性,有悖“马斯洛需求”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于是,我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海宝,妈妈做饭的时候,感觉很无趣,给妈拉首曲子呗。让妈妈接受艺术的熏陶,妈妈做饭就会好吃,其中有你一多半的功劳;或者你帮妈妈一起做饭也行。”我给他来一道选择题,给他“自我实现”的机会。
“给你艺术熏陶吧。”他心甘情愿地刚学习完,就主动投入小提琴的练习中。他总是选择相对做饭来说,比较擅长的小提琴。
海宝拉完一首曲子。
“昨天上课老师说你拉的好的是什么音来着?”我明知故问,给他“自我实现”的机会。
“颤音。”海宝高兴地回答。
“给妈拉段颤音呗?妈都没听过啥叫颤音。”我请求道。
“好嘞!”海宝爽快地答应。
拉毕。
“颤音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让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我自言自语。
“那我就再让你清爽一次。”海宝说罢,立即又拉了一次颤音。
每天我都会在恰当的时候请求海宝:
“妈妈就喜欢听你的颤音,给妈来一段呗,缓解一下疲劳。”
“没问题。”每次海宝都爽快地答应。
一周过去了,再上小提琴课的时候,下课了,小提琴老师反馈:
“海宝妈妈,他的颤音拉的特别好。”
“是您教的好。”我心中暗喜。
孩子无论是学习小提琴,还是学习其他任何内容,都要经历四个阶段: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我要让海宝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阶段,作为一个老母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与儿俱进,乐在其中。
海宝为什么喜欢拉“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