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nel源码-核心类和工作原理

2023-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分布式与微服务

1. 架构图解析

若要读懂Sentinel源码,则必须要搞明白官方给出的Sentinel的架构图:


Sentinel的核心骨架是ProcessorSlotChain。其将不同的 Slot 按照顺序串在一起(责任链模式),从而将不同的功能组合在一起(限流、降级、系统保护)。系统会为每个资源创建一套SlotChain

2. SPI机制

Sentinel槽链中各Slot的执行顺序是固定好的。但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SentinelProcessorSlot 作为 SPI 接口进行扩展,使得 SlotChain 具备了扩展能力。用户可以自定义Slot并编排Slot 间的顺序。

Sentinel 提供多样化的 SPI 接口用于提供扩展的能力。开发者可以在用同一个 sentinel-core 的基础上自行扩展接口实现,从而可以方便地根据业务需求给 Sentinel 添加自定义的逻辑。目前 Sentinel 提供如下的扩展点:

3. Slot简介

在 Sentinel 里面,所有的资源都对应一个资源名称(resourceName),每次资源调用都会创建一个 Entry 对象。Entry 可以通过对主流框架的适配自动创建,也可以通过注解的方式或调用 SphU API 显式创建。Entry 创建的时候,同时也会创建一系列功能插槽(slot chain),这些插槽有不同的职责,例如:

4. Context 和Entry简介

4.1 Context

Context 代表调用链路上下文,贯穿一次调用链路中的所有 Entry。Context 维持着入口节点(entranceNode)、本次调用链路的 curNode、调用来源(origin)等信息。Context 名称即为调用链路入口名称。

Context 维持的方式:通过 ThreadLocal 传递,只有在入口 enter 的时候生效。由于 Context 是通过 ThreadLocal 传递的,因此对于异步调用链路,线程切换的时候会丢掉 Context,因此需要手动通过 ContextUtil.runOnContext(context, f) 来变换 context。

Context是对资源操作的上下文,每个资源操作必须属于一个Context。如果代码中没有指定Context, 则会创建一个name为sentinel_default_context的默认Context。一个Context生命周期中可以包含多个 资源操作。Context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资源在exit()时会清理该Conetxt,这也就意味着这个Context 生命周期结束了。

4.2 Entry

每一次资源调用都会创建一个 EntryEntry 包含了资源名、curNode(当前统计节点)、originNode(来源统计节点)等信息。

CtEntry 为普通的 Entry,在调用 SphU.entry(xxx) 的时候创建。特性:Linked entry within current context(内部维护着 parentchild

需要注意的一点:CtEntry 构造函数中会做调用链的变换,即将当前 Entry 接到传入 Context 的调用链路上(setUpEntryFor)。

资源调用结束时需要 entry.exit()。exit 操作会过一遍 slot chain exit,恢复调用栈,exit context 然后清空 entry 中的 context 防止重复调用。

4.3 案例

public void test() {
    // 创建一个来自于appA访问的Context,
    // entranceOne为Context的name
    ContextUtil.enter("entranceOne", "appA");
    // Entry就是一个资源操作对象
    Entry resource1 = null;
    Entry resource2 = null;
    try {
        // 获取资源resource1的entry
        resource1 = SphU.entry("resource1");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当前对资源resource1的请求通过了流控
        // 对资源resource1的相关业务处理。。。

        // 获取资源resource2的entry
        resource2 = SphU.entry("resource2");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当前对资源resource2的请求通过了流控
        // 对资源resource2的相关业务处理。。。
    } catch (BlockException e) {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请求被限流,
        // 这里执行降级处理
    } finally {
        if (resource1 != null) {
            resource1.exit();
        }
        if (resource2 != null) {
            resource2.exit();
        }
    }
    // 释放Context
    ContextUtil.exit();

    // --------------------------------------------------------

    // 创建另一个来自于appA访问的Context,
    // entranceTwo为Context的name
    ContextUtil.enter("entranceTwo", "appA");
    // Entry就是一个资源操作对象
    Entry resource3 = null;
    try {
        // 获取资源resource2的entry
        resource2 = SphU.entry("resource2");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当前对资源resource2的请求通过了流控
        // 对资源resource2的相关业务处理。。。

        // 获取资源resource3的entry
        resource3 = SphU.entry("resource3");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当前对资源resource3的请求通过了流控
        // 对资源resource3的相关业务处理。。。

    } catch (BlockException e) {
        // 代码能走到这里,说明请求被限流,
        // 这里执行降级处理
    } finally {
        if (resource2 != null) {
            resource2.exit();
        }
        if (resource3 != null) {
            resource3.exit();
        }
    }
    // 释放Context
    ContextUtil.exit();
}

5. Node

我们以4.3 测试案例为例,Node节点间的关系为:


Sentinel 里面的各种种类的统计节点:

构建的时机:

几种 Node 的维度(数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