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丨普及核心经典阅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

2024-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难得清明

原创 沈思芹 徐林祥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5-20 16:00 北京

(本文约6473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摘 要】普及核心经典阅读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中学生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整本书阅读量小,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一些核心经典闻所未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试的压力与网络娱乐的冲击,以及阅读规划、引导不力,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亟须缓解应试压力,严管网络娱乐;加强经典阅读的引导与监督,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

【关键词】经典;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必要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①经典阅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阅读,无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1]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制作、发放与回收问卷,对江苏省的四所高校大一新生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阅读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堪忧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先秦是“六经”,秦后是“五经”,宋为“十三经”,南宋以后“以书代经”,“四书”为主。也有学者认为还应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的“史子集”的代表作。这些经典凝聚、承载着先民们的文化与文明智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建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以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调查问卷以“十三经”的书目为主,选择了以下九部:《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此外也选择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其他几部重要著述,限于问卷体量等原因,仅选择了以下五部:《道德经》《庄子》《史记》《汉书》《说文解字》。调查对象为徐州工程学院、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及宿迁学院四所高校的2023级部分大一本科新生,文科、理工科学生兼有。本次调查共收到通过手机、电脑提交的答卷349份,其中有效答卷347份。除了问卷调查,也辅以访谈的形式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辽宁、安徽、甘肃、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山西、山东、新疆、吉林、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宁夏、四川、云南、浙江、重庆,共23个省区市的62个城乡地区,这些大一学生的经典阅读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地区高中毕业生的经典阅读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对问卷所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阅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阅读过整部经典的人数极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必修的七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并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全过程;同时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2]然而,就所调查的多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阅读情况来看,其现状堪忧。调查显示,347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14部经典中,读完4部整本的人数不足10人。读完整本的人数最多的是《史记》,也仅53人,占总人数的15.3%;其次是《论语》,有24人,占总人数的6.9%;再其次是《诗经》,有20人,占总人数的5.8%。其余经典读完整本的人数皆不足20人,人数最少的是《说文解字》和《孟子》,各4人,占总人数的1.2%。阅读量倒数第二的是《尚书》,今、古文《尚书》不过58篇,而全部读完的只有6人,占总人数的1.7%。《道德经》全文仅5000多字,而将其全部读完的只有10人。《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3],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儒家经典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之一。《史通》称《尚书》为“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4]。早在16、17世纪,《尚书》即被来华的耶稣会士们译介传播到西方,对于这样一部备受中外学者重视推崇、已有400多年西方传播史的重要经典,阅读全书的中国学生却寥寥无几,甚至还有16名学生(占总人数的4.6%)表示对这部经典闻所未闻。《道德经》也深受中外学者青睐,是西方重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经典,其次为《论语》[5],这些极具价值的核心经典在我国的中学生、大学生中却似难觅知音。

2.经典课外阅读人数总体偏少

此次调查的14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课外阅读(包括部分阅读与整本阅读)学生数量表明,只有3部经典的课外阅读人数超过70%,分别为:《礼记》,共266名学生读过,占总人数的76.7%;《道德经》,共247名学生读过,占总人数的71.2%;《史记》,共245名学生读过,占总人数的70.6%。阅读人数占比大于60%的经典有《汉书》《论语》;阅读人数占比大于50%的经典有《尚书》《诗经》《左传》《说文解字》。其余5部经典的阅读人数皆未过半,其中《孟子》《庄子》的课外阅读量均为30%多一点,《易经》《孝经》《尔雅》的课外阅读人数占比均不到30%,仅有76名学生课外阅读过《尔雅》,占总人数的21.9%。调查数据反映了中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阅读人数总体偏少,且不均衡。

3.不少经典未闻、未读人数比例较大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没有听说过或没有阅读过《尚书》《易经》《孝经》《尔雅》《说文解字》这5部经典的人数多达半数以上,其中《易经》《尔雅》的未读人数达到总人数的70%。约40%的学生未读过《汉书》,约30%的学生未读过《道德经》,这也表明目前中学生的核心经典阅读明显不足。当代《尚书》学家、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先生指出:“《书》释天道政理,兴废存亡;引导修齐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实为治政之宏规,稽古之先务,修身之典则。”[6]但这次调查显示,约半数学生没读过《尚书》,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亟待进一步普及研读。

二、中学生经典阅读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由问卷调查数据可知,虽然目前高中新课标已经实施了一轮,但各地高中毕业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仍然存在“两小一低现象”,即整本书阅读量小、总体阅读量小、部分文化经典普及率较低。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更毋论使其热爱、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阅读质量低,必将限制其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重视。”[7]经访谈等调查发现,导致“两小一低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二是小世界的主观因素。

1.应试压力与网络娱乐的冲击

首先,应试的压力抑制了经典阅读需求。初、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考试压力,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初、高中教育呈现出与小学教育显著不同的特点。除了紧张的课内应试训练,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往往会布置很多与应试有关的课后练习作业,课外阅读时间也因之被迫让位于备考训练。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材中收录的经典篇目虽可分配一定的研读时间,但耗时较多的整本经典阅读则多被应试训练所取代。课外时间与整本书阅读的最佳时间寒、暑假也都会被用来补习功课。长此以往,轻松地享受阅读时光,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往往只是一种奢望。在这种充斥着压力的氛围中,很多学生无暇感受与体味“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心境,反而常常抱怨前人留下太多现在需要背诵与理解的篇章。经典的碎片化阅读、课外阅读量小的问题普遍存在。

其次,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冲击着经典阅读。许多初、高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娱乐,本该用来读书的时间因此被大量浪费掉。中学生因心智仍不成熟,难以拒绝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大量课外时间被游戏娱乐所消耗。不少学生将网络游戏一直玩到大学的课堂,以此为主要课余活动。这也是导致经典阅读量偏小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引导与监督不力、阅读动力与兴趣不足

首先,有关部门和学校对经典阅读引导与监管不力。例如,《尚书》是儒家传统经典之一,也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读书,但近100年来这部经典从未被选入青少年主流教科书,加上课外阅读引导不力,导致不少高中生对其闻所未闻。这也显示了有关规划、指导者对经典本体的文献性质和源流关系研究不够,制订的教育与阅读计划欠缺系统性。教师作为学生经典阅读的直接指导者、监督者,缺乏对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的认识,加之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也导致对经典阅读引导的不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增设了“管理与监督”部分,要求“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8]。但在不少中学,有关要求、计划、标准等显然仍未真正落实到位,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其次,中学生对经典阅读缺乏动力与兴趣。一方面,一些没有被选入教材的重要经典,各类考试也相应地较少涉及,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去费力研读,从而对其阅读甚少或完全无知。另一方面,经典的可读性也与学生的阅读取向和阅读动力关系紧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典中的元典,写作时代久远,书面语言多为上古汉语,中学生对于古代经典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的经典普及读物良莠不齐,更加大了阅读经典在诸如版本、注释文本选择方面的难度。经典的可读性一直是现代读者难以跨越的障碍。长期以来,由于畏难心理,很多学生会更偏向于阅读现代著述,这也是导致经典整本书阅读量、课外阅读量皆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学生经典阅读改进建议

针对中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缓解应试压力,严管网络娱乐

首先,教育部门应针对教学现状,进一步制定有关教学改革政策,并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督导等形式,监督、改变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严格落实各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普遍存在的应试刷题、重复机械地训练,从表面上看似乎提高了学生的卷面分数,实际上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占用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阅读不仅不影响高考成绩,反而会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关部门应深入调研中考、高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重新权衡利弊、得失。中考、高考压力的不良后果已日益显现。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语言文化等母语素养缺失”的问题,这“无论是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个体,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9]。教育部门应研制更为合理的考试机制,减轻学生应试压力,多方营造校内外经典阅读的浓厚氛围,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以促进经典阅读。

其次,应重视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避免中学生因此荒废大量宝贵的阅读学习时间。相关部门应制定有关法规,清理整顿网络环境,严管与限制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等。同时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监管,创建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预防中学生网络娱乐成瘾,并及时发现已经成瘾的学生,引导帮助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网络娱乐时间用于经典阅读。

2.加强经典阅读的引导与监督,增强阅读兴趣与动力

首先,教育部门应对经典阅读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并加强对中学生经典阅读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引导,增强其阅读兴趣和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首先要主动积极地研究青少年的心智特征,分析各种经典的文献性质和篇目内容,制订科学的计划,采取有效的方法,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各学习阶段学生的特征,对经典阅读进行合理安排、科学配置。千百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典阅读经验,例如,童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年读《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由浅入深,溯源及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经典版本和注释,为其提供适合阅读的经典阅读书单或推荐列表,涵盖不同题材、风格和难度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资料或采用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经典作品所含文化知识、思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创造互动和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阅读、讨论和分享。例如,组织小组读书讨论会、辩论会或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教师应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系,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与外国优秀文化著作进行比较阅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10]。教师还应指导与监督学生利用假期积累阅读经典整本书的经验,以高质量完成经典阅读计划,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民族情怀与文化自信。

其次,有序地将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选进教材,纳入考试范围,增强学生的研读动力。对于这些经典,建议采用课内选读和与课外通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例如,语文教材可以选择《尚书》中的《牧誓》篇,它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生动,还记载了周灭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呼应中学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学生读了《牧誓》,便知道有《尚书》这部元典,也会知道历史书有关武王伐纣的记载就来源于《牧誓》,还能学到“誓”的文体特征和多种语言表达的技巧。课堂学习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尚书》整本书的课外阅读。对于未选入教材的重要经典,应列入推荐阅读书目,有计划地普及经典阅读。

最后,增强经典的可读性,促进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激发其阅读兴趣。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应密切关注经典的研究动态,重视“专家的事由专家来办”,在经典、版本和注释的选择方面,尊重专家意见,为中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核心经典读本等经典阅读服务与指导。2021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为广大读者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要之书”“最善之本”,首批向全国推荐了40部经典古籍及其179个优秀整理版本。当然,有关部门也可以组织典籍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解读、导读、系统讲授。同时引导增加普及经典阅读的多途径投入,整合多样化的校内外经典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以更多元的方式接触经典,更乐于、易于阅读经典。 

注释:

①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3]尚书[M].钱宗武,解读.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4.

[4]刘知几.史通[M].张振珮,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99.

[5]王琰.汉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3.

[6]钱宗武.尚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2:1.

[7]徐林祥,张志强.课改二十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与问题[J].语文建设,2022(3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9]屠锦红,徐林祥.我国当代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10]张志强,徐林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3(12下).

(沈思芹:徐州工程学院典籍翻译研究所;徐林祥: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4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张兰)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