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都是算计——《八佰》
戏里戏外都是算计——《八佰》
今天聊聊电影《八佰》。
片名The Eight Hundred (2018),别名八百启示录 / 战争启示录之八百壮士。
最近话题热度最高的电影当属《八佰》。
《八佰》号称是电影业复工复产后的第一重磅大片,各大媒体、营销号不遗余力地制造热度,仿佛在说“不会吧,不会吧,真有人不知道这个爆款?”
在知乎、豆瓣等舆论阵地,《八佰》更是以多个话题长时间占据热榜前列,可以看到各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
影片《八佰》的故事改编自淞沪会战期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而经过多次艺术加工后,影片和真实历史其实已经脱离开来。简单地说,观众可以把这部影片当做一部套娃又套娃的政治奇观电影。
如何套娃?下面会细说。
是否推荐观看《八佰》我不会给出直接建议,看完下文介绍影片来龙去脉后,相信观众会有自己的判断。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
下面分七个部分介绍
一、四行仓库保卫战相关背景
二、影片起源
三、影片中艺术加工部分
四、影片线下操作
五、影片删减部分
六、电影感受本身
七、最后
【一、四行仓库保卫战相关背景】
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而淞沪会战本身就带有政治作秀的味道。常凯申本意通过此次会战让英美爸爸看到,通过国际力量调停组织日本进一步进攻。会战一开始就没有认真计划,即将开打时,常凯申又下令暂停进攻,等调停失败再进攻,丧失战机,而日军早已做好充足准备。战斗打响后,数十万国军围歼不了几千人驻沪日军。日本援军赶来后,从国军背后登陆。国军腹背受敌,仓皇逃窜。
日军大部队追击国军,一路杀到南京,后面的一场大屠杀让人都不愿意继续写下去……
日军留下少量部队打扫战场,其中一只参与了四行仓库保卫战。
飞将军孙元良
常凯申命令飞将军孙元良留下抵抗,关于“飞将军”的名号由来各位可以自行搜索,网上文章都讲的很透彻了。孙元良转而命令下面的一个团留下阻击,自己发挥“飞”属性带着88师主力逃跑。团长也不“傻”,自己跑路,留下新提拔到团副的谢晋元带着残兵去阻击。
谢晋元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淞沪会战末期,满打满算是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上校军衔谢晋元率领88师的一个营,孤军抵抗日军。10月26日,谢晋元率部队进入四行仓库;27日日军开始进攻,战斗打响;31日过了12点,也就是11月1日凌晨,谢晋元率部队跑步撤退到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
留守四行仓库的是一个营的兵力,而不是一个团,对外号称800人,实则是一半,而且部队里仅有少数是老兵,剩下都是新兵蛋子。
10月27日至10月31日的四天内,大规模战斗发生不多。一方面淞沪会战已经入尾声,日军已经占领上海,攻克一个象征意义的仓库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是四行仓库毗邻公租界,擦枪走火打到洋人可不好处理。
四行仓库位置可以参考上图,位于公租界之间,位置“精妙”。日本还没有和西方列强撕破脸皮,还不希望引起进一步冲突,所以在战斗期间,没有使用重炮等武器攻击,也没有封锁苏州河,也没有切断新垃圾桥,无法对仓库实施严密的全面包围。战斗期间,四行仓库的国军可以通过新垃圾桥与对岸租界的保持联系,采访慰问样样不少,也可以随时通过新垃圾桥撤入租界。
四行仓库是当时少有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异常坚固,易守难攻。日军不敢用重炮,更是无法进行有效进攻。
日本军队用小股步兵部队进攻了几次,效果甚微,于是就有了少量部队进攻几百人在旁边围观的奇观。
有关战果双方也是各执一词。国军说这边死了十几个人,也有说死了25个的。日本一方开始说是被打死两百人,后来又说死了一个人,伤了十来个。
淞沪会战没有能够阻止日军侵华,反而把国军主力打残。国际社会列强则贯彻一贯的绥靖政策,不干预中日战争,不惹恼日本军队。可常凯申还是想利用四行仓库保卫战,给列强看看国军态度,国军还是有决心和意志的。
好玩的是,仿佛演戏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被英国叫停的。公租界内势力最大的是英国,英国并不同情、支持国府,而是害怕四行仓库背靠租界,再抵抗下去日军会失去耐心,得罪到日军。于是英国向常凯申施压,要求停止战斗。而坚决服从列强意见的常申凯果然就下令不打了,八百壮士撤入租界,成了另一种意义的俘虏。
撤入租界的八百壮士被英国扣为俘虏,遭受各种凌辱残害。日本对盟军全面开战后,闯入租界掳走这些战俘,送往各地当苦力,虐待致死,只有极少数人活到战争结束。
被囚禁的谢晋元没过多久就被叛徒败类暗杀。幕后指使众说纷纭,国府、日本、汪伪、英国都无从考究,只能留下各种推测。
【二、影片起源】
八百壮士的故事在1938年、1975年都被拍成过电影。1938年应云卫导演、阳翰笙编剧的《八百壮士》,1975年由台湾出品,柯俊雄、林青霞、张艾嘉、秦汉主演的《八百壮士》。其中秦汉是飞将军孙元良的第五个儿子。
1975年版《八百壮士》剧照
这两部中女童子军杨惠敏都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在波光粼粼的苏州河轻舒玉臂,成为两部电影中的经典镜头。
而接连拍摄两次《八百壮士》的都是国府,国府要利用他们为数不多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大书特书。
1975年《八百壮士》剧照
从上面粗略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历史后,大家就会明白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凡国民政府有一点可以拿出来拍的战绩,还有可能选择拍摄四行仓库吗?
《八佰》翻拍自《八百壮士》,在保留女童子军杨惠敏的一条线索时,使用大量笔墨描写底层士兵、民众的众生相,试图拍出点新鲜玩意儿,唤醒民众。
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就是常凯申政府表演给国际社会的一场苦情戏,《八百壮士》又是国府1938年、1975年拍摄的苦情宣传电影,《八佰》则又是在翻拍《八百壮士》。而在四行仓库战斗中,又是一场国际社会、普通民众隔岸围观的奇观战斗。你看看这是几层套娃了?
所以你看,《八佰》是一部建立在国府政治宣传片基础上的战争幻想电影。电影拍得有多悲凉惨烈,你就可以类比国军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侵略有多瓜怂。
为什么会把卢沟桥事变作为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按照正常思维,侵略战争难道不是从国土边疆开打的吗。“9·18事变”张大帅被日本人炸死,东北军也只是匆匆撤出东北,还有比这魔幻的事情吗?
1975年版《八百壮士》剧照
丢了东三省,军阀们可以拍拍屁股继续作威作福,可丢了旧都北平,那可就是要被刻在史书上的千古罪人,于是军阀们不得不做做样子开始反击侵略。这才有了“七七事变”。
【三、影片中艺术加工部分】
套娃再套娃的《八佰》只取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层皮,剩下的东西也就不再需要顾及史实了,编导们可以放飞自我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反正电影要“好看”才好卖,一切都可以用艺术加工来解释。
在《八佰》中,导演总喜欢称八百壮士是“遭遇绝境”的孤军。可实际情况是他们孤军敌后,并没有被包围,随时可以撤入公租界。
八百壮士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88师及其他国军向西撤退。实际情况前面说过,日军主力早就去追击了,小股部队在打扫战场而已,并且四行仓库被公租界环绕,如何掩护主力部队?
林青霞和杨慧敏的合影
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送国旗情节是虚构的。送旗是真,泅渡苏州河是假。《八百壮士》将杨慧敏送国旗情节升华了一下,这才有了女学生泅渡苏州河。当年选择秦汉林青霞这样的俊男靓女做主角,也是为了吸引观众好感。
护旗高潮和日军飞机扫射也是虚构,日军害怕打到仓库内的储气罐,也害怕打到租界内,飞机并未扫射。
【四、影片线下操作】
有话题有争议,就会有流量,而有了流量就不愁不好卖了。
资本家的目的是利,拍电影也不是做慈善,这个观众们都会理解。但如果为了牟利而不顾底线,那就说不过去了。
《八佰》的宣发可谓是翻云覆雨,为了一个极为直白的目的,一边溜果粉,另一边溜反果粉。反话、正话都被你们说了,捧、杀手段都被你们用了,宣发目的也就达到了,实在险恶。
如果《八佰》是为美化国府,那么就不可能上映,更不可能拿到版号。而在去年盛传《八佰》上映时,该片拿到的龙标就是2019第800号。或许当时有人回过味儿来,发现片中有蹊跷,毕竟四行仓库保卫战只是淞沪会战最后的一次小战斗。而且2007年孙元良死在台湾的时候,新华社发稿的标题也是“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曾在淞沪会战誓死抗敌”。
时隔一年,这部影片能够上映,你就可以知道背后资本的能量。资本势力的疯狂运作如同精神分裂一样,一面踩一面夸。疫情复工复产后,电影行业亟需补血。但各位不要认为这时候推出的《八佰》是敢于尝鲜的勇士,而是实在熬不住要靠票房回一回血。这种碰瓷式营销让人联想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当年也是利用“404”造了一波热度。
管虎还有一手迷之操作,让人不得不服。他跑去见孙元良的第五个儿子秦汉,发的文字是“1937年,全线溃退情况下、下令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秦汉先生!”由此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如果他说去见当年出演《八百壮士》的主要演员秦汉,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热度。
热度有了,再看发行方的操作:《八佰》对于点映和公映的影院资质作出新的发行策略,尤其是8月21日公映开始,年票房200万元以下的影院,须拿出上年实际票房的3.5%作为保底金额,并在8月19日前将该笔保底费预交给发行方指定账户,才能放映该影片。
另外明眼人可以看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八佰》的目标是金马奖,不信你看下届金马奖提名和获奖情况。
【五、影片删减部分】
《八佰在》上影节是160分钟版本,这次上映的公映版是147分钟,粗略介绍一下删减的13分钟内容:
1、欧豪饰演的端午在原版中有一个完整的背景故事,公映版中很快进入仓库参加战斗,删减了他被收编的过程。
2、护旗戏份中修改了镜头,没有青天白日旗特写,只留下远景和虚化背景。
3、删掉了阮经天的角色“金丝镜”。金丝镜的故事线是这样的,他是租界内一名中国台湾籍的平民,目睹日军暴行后,用日文大骂日军。租界内民众听到后,误认为他是日本奸细,就把他吊死了。
【六、电影感受本身】
前面讲的是电影背后和线下的故事,再看本片试听感受。《八佰》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在服道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甚至专门聘请日本军官训练片中的日军演员们。
王千源、张译、姜武都是我十分喜爱的演员,他们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角色们纷纷有一种厚重的泥土感,这也就是大家常常会提到的质感。战争的残酷性除了要在激烈战斗中表现,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是侧面映衬。如果都像《上海堡垒》一样充满油腻感,观众们百分之两百会出戏。
《八佰》的影视手法技巧也十分娴熟。拿最为煽情催泪的活体炸弹一段来说,观众们明知是假的,但是就是止不住眼泪水,这就体现了电影制作技巧。电影制作的技巧娴熟,这里绝不是锦上添花的意思,而是在用技巧掩饰其虚无的内核。说白了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同时,生怕观众们会有理解障碍,多次采用动物形象做比喻。比如老鼠、白马,老鼠很好理解,比喻四处逃窜的逃兵,白马则暗指银枪白马的常山赵子龙。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这也只是在小说里的情节。仅凭四百人的舍命作秀,无论如何也无法救起一个糜烂国家。能够配得上横刀立马的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绝不可能是国民政府的。
但从试听层面来说,《八佰》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爽片,爽点、泪点齐全。但是一个人的大脑如果只能满足于低层次的刺激,以爽不爽来衡量一部政治意义浓厚的电影,那么这个人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众所周知,长期依靠黄赌毒的人的大脑,大脑机能会受到损伤,千疮百孔,大概就像四行仓库的墙壁一样。看到类似叫嚣爽片言论的可以直接无视,不是坏就是蠢。
纯粹的爽片就不要夹杂意识形态输出,而《八百壮士》本身就是国府的政治宣传品,在此基础上的翻拍作品《八佰》更是无法改变娘胎里带出来的意识形态问题。
《八佰》想拍摄大量底层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来反映民族觉醒。
但群像戏可不是个简单活儿。同样是群像戏,《水浒》出场人物众多,重点描写的也就是几个主角,大家最熟悉的也是那几个主角。这里《八佰》野心很大,想要表现的人物角色很多,但却显得极不连贯。铺的线索太多,却鲜有收尾。
比如冲出去吸引火力的人没下文了,楼顶舞大刀的人没下文了,老算盘怎么过的河没有交代,绑好炸药的人后来也没了后续,等等……
“这边是天堂,那这边就是地狱。”这个角度非常好,一个远景镜头一拉,天地间的差别就是如此巨大。
角度选好了却不敢批评国府,仅仅靠着黄晓明特派员几句语焉不详态度暧昧的话,远远不够。如果说为了金马奖,这样操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影片《八佰》非要打上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那么观众就有必要好好学点儿历史,不然被带到沟里还以为掌握了真理。
分不清真实与虚构的人比比皆是,千万不要高估普通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毛主席说过“舆论的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当你看到下面的微博时,你还会觉得这些人有脑子么。
我看的是下午两点半的一场。观影结束时,整个电影院静悄悄,大家都默不作声,各自离场。
【七、最后】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弱国无外交。
常凯申等既得利益集团总喜欢因果倒置,以为靠着卖惨就能博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世界历史长河里,类似的例子还不够多吗?
支持是打出来的,而不是施舍来的。不知道接受苏联、美国援助的常凯申,何时才察觉到西方列强早已瓜分好了中国版图。只有依靠自身的硬实力,把世界各国列强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真正支持。
“紫石英”号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12年后,1949年4月,英国派出舰队妄想阻止解放军的步伐,无视警告闯入长江下游水域。“紫石英号事件”随即爆发,这就是中英长江炮战。
解放军炮兵痛击多艘英舰,“紫石英”号搁浅挂起白旗,负伤困于长江中达3个多月。死于英国囚禁的谢晋元和其他牺牲的军士们,如果在天有灵,应该能够出一口气吧。
相比套娃又套娃的《八佰》,“紫石英号事件”才是文艺工作者应该拍摄的内容。
对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对于《八佰》来说,我们应该毫无分歧地致敬尊重谢晋元和四百壮士,所有为民族大义慷慨就义的仁人志士都是吾辈英模。
编剧导演演员们为影片做出的付出值得肯定。
要世代铭记日本帝国法西斯侵略中华的罪行。
要认清西方列强道貌岸的丑恶嘴脸,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的是先进道路、先进理论、先进制度和先进文化,绝不是列强和买办阶级的施舍。
我不会推荐大家去观影,我也不会推荐大家不去观影。
影片背景来龙去脉就是这么回事,看不看自行判断吧。
戏里戏外都是算计,
肉身买惨友邦不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