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童年》中有“两个”高尔基?
《童年》这本书,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Q1
高尔基的童年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大部分人对于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幸福的。而有一种人的童年却弥漫着悲惨、暴力与无助,高尔基的童年就如此,他也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高尔基的童年是处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呢?那个时候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就连偷窃都形成了一种风气,偷窃不是罪恶,反而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没有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大背景来说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故事主人公阿廖沙,也就是高尔基的童年。
Q2
高尔基童年里,谁对他的影响最大?
通过《童年》这本书,我们看到高尔基生活中出现了诸多给他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一类是以外祖父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物,一类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物。那么,谁对高尔基的影响最大呢?从故事主人公阿廖沙的经历来看,虽然外祖父一直对阿廖沙暴力相向,但在外祖母的庇护下,阿廖沙得到了正向的引导。外祖母正直勤劳,淳朴善良,通过她讲述的故事和家庭聚会中她带给家人的快乐,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阿廖沙也在外祖母的引导下,和善良的底层劳动人民成为好友,在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身上获得了美好的品质。
Q3
《童年》中有“两个”高尔基?
自传体小说往往会呈现一种“回忆”的阅读感觉,而回忆类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两个“我”。《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又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高尔基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细细描写节日之夜全家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来欢庆节日,使得童年丰富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高尔基又间或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在家人由欢度节日转为抱怨生活时,说道:“欢乐和忧愁永远是相依相随的,它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这样则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深刻清晰,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Q4
《童年》为何能唤起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
细读《童年》这本书,我们知道高尔基的童年无疑是贫寒的、不幸的,从不堪且悲惨的童年中一路泥泞走来,生活给了幼小的高尔基满满的恶意和无穷无尽的黑暗。如此悲惨的童年,为何长久地激发我们为美好生活奋斗呢?阿廖沙面对童年生活中的种种不好的遭遇,没有被打倒,而是积极面对,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在黑暗的世界里不停寻找希望和光明。他没有成为一个心怀恶意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正直、积极、有爱心的人。而一个人美好的品质、智慧和创造精神,最能唤起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即便我不能选择出身,但我能选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