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跳出自我局限的咨询技术
一旦接受了自我局限性,也就意味着能跳出自我局限。所谓行动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就是努力从孩子角度出发看问题,你和孩子是一伙的,你的改变才会影响孩子的改变。
塞万提斯说,“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的确如此,古希腊德菲尔神庙上就刻着一行大字: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困难在于自我主义的樊笼,从小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同时,不得不也不由自主的从自我出发看世界,导致自我、社会、环境等复杂交织,要么迷失自我,要么固执自我,如同迷雾中穿行,看清自己很难。
我们人人都有自我主义倾向,但是却要拥有清醒自我意识,也就是觉察自我。这就是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保持意识和注意才会跳出自我迷茫的盲区,也就有了知道的四个层次:无知、自知、觉察、习惯。
从自我看世界是路径,却又要超越自我路径看世界,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心理悖论。
比如当下大众关心的亲子关系,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因为生活和学习问题,会导致亲子之间的激烈冲突,我们当然不能说全是家长的责任,但是家长却是孩子第一责任人,监护人的身份无法替代。当家长咨询我们时候,我们当然不能联合起来指责孩子,这样做是无效和好笑的,唯一可以启发引导家长的是,跳出自我视野看看真实的那个孩子。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跳出自我来事情”这一步看似简单,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做起来太难了。
当然,正因为跳出来难,心理咨询师的存在才有了必要。一般来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按照咨询套路来走,这个套路在李克富老师这里已经炉火纯青,我试着照虎画猫一番。
首先确定来访者必须是求助者,三个要件:认为是自己责任,愿意做出改变,能付出代价付出时间。如果坚决认为就是孩子问题,自己是无辜的,那么就要试着把来访者变成求助者,否则只能支持疗法,安慰剂作用而已,换句话说爱莫能助。
这也是心理咨询中的“不求不帮”“求也未必能帮”缘故,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其次确定咨询目标,认知困惑,情绪困扰,行为不适等等,都可以成为目标,唯独让孩子如何办不能成为咨询目标。
第三就是进行咨询,具体步骤可以分作两部分,先是心理心动教育,紧接着行动督促。
第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包括心理不是道理,是主观体验,颜色、声音、概念、压力、情绪等都是建构结果,不是真实现实只是现实反映。
跳出自我就是跳出自我局限性,尤其认识到跳出自我非常难,解释时空局限性,从过去看今天,从未来看今天,从高度看现在,从角度看现在,破茧成蝶,俯瞰转换。
跳出自我本质就是从自我看问题到试着从别人方面看问题,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看问题视角,更是从别人角度看问题,同一个事情会有如何不同理解。
这在李老师文章说的很明确:“有人认为我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还有人认为我是以“示弱”来达到控场的目的,其实都不是:我这是在表达一种共情式的理解。我想大家能够体会两者的不同,前者以我为中心,而后者则是基于对听众设身处地的考虑。我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既然讲者和听者都是为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么就只能相互配合——即使不情愿,也能避免不愉快。”
因此,所谓跳出时空局限看事情,就是跳出自我看事情,具体就是站在别人角度看事情,这个心理教育的结果达成才意味着第一阶段成功。
但是,李老师对此心有体会的明确提醒,“之前,我总以为求助者真的明白了。但是,他们对于已经明白了该去做的,却不能在生活中付诸行动。这让我反思:他们说的“明白”,是真明白?还是不明白?当然,明白与否,责任都在我:我的确没有说明白,尽管求助者以为自己听明白了。”
第二阶段就是讨论可以行动的方式,可以选取的很多,例如家长对孩子“管住嘴放开手”,可以采取写观察孩子日记方式,这是努力从孩子角度看事情。例如通过改变自己态度,促进亲子关系改善,从而改变孩子。例如对于特定事情召开家庭会议,多倾听孩子意见,给予充足尊重,听听孩子心声。
实际上,所谓行动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对于家庭亲子关系来说,就是努力从孩子角度出发看问题,你能站在孩子这一方,你就和孩子是一伙的,你的改变才会良性影响孩子的改变。这个理念脉络就是自我改变-跳出自我-跳出时空-跳出局限-接受局限-从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为中心看事情。
方法就在例外中,一旦接受了自我局限性,也就意味着能跳出自我局限,而真实的良好改变就会出现。而这也正是心理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