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方言印象琐谈(六之(三)至(六))
六、方言的修辞呈现及其作用
(三)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如黎里方言称说话咬字不清曰叼嘴,若望文生义地注释此方言词,恐怕只能理解为叼咬着嘴巴的意思,显然词不达意,这儿视其为运用了夸张修辞,无疑是合理的,说话拌嘴磕牙的,岂非嘴巴都受人掌控,没有点儿自主权了?言之虽过,表意生动。其他,如称高兴曰焐心,心得以焐热,情何其暖!称啰嗦且讨人厌烦、唠唠叨叨、纠缠不清曰指五十(是)六,连五与六都分不清,还指望他作甚?夸张得令人喷饭。
(四)移觉
移觉是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有人也称之为移就。如黎里方言称家禽、家畜内脏曰时件,时鲜的食件,方言运用了由具象向抽象的移觉修辞,一词涵盖百件,凸现高超的语词概括力;称生病或发生故障曰插蜡烛,将较为广泛的概念空间迁徙至相对狭小的事物圈子中,作变通性描述,燃化之蜡烛,本已岌岌可危,加以强力一插,后果难以预测,移觉修辞让方言词驰骋于无穷的想象空间。另如:称落空曰拆空、拆空老寿星,词义色彩变迁被动为主动,情态结果的破坏力更显强悍;称洗脸曰潮面,也可归入将过程描写移至结果描写的移觉修辞之列。
(五)摹状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黎里方言称糯米粉制成的扁平形饼曰塌饼,一个“塌”字,轻轻松松完成了繁杂陈述的使命,这就是摹状魅力之所在;称虾曰弯转,此例可谓摹写得无拘无束、妙思联翩,抓住虾的形体特征,玉体弯曲过了头,自然脑袋转向得嘴可衔尾,有了如此绝妙的摹状,甩掉个“虾”字,反而显出对这一水中娇子命名的灵动不拘、创新有致。其他,如称菜肴曰小菜,摹其量数;称凳子曰矮凳,摹其高度;称围巾曰余巾,摹其长度;称耳屎曰膜,摹其形态;称节约曰做人家,摹其过程;称最后曰着末,关注终结,称过一会儿曰隔歇,言其时短,都就其时段情状作摹写;称跛子曰翘脚,摹其动况;称脚趾曰脚节头,称手指曰节头骨,称手指甲、脚指甲曰节掐、脚掐,摹其肢状;称白煮曰白笃,摹其声响;称打鼾曰打昏度,昏睡中时光虚度,摹而联想;称事前准备曰端整,端恭整肃,神情毕现;称时候曰辰光,时辰之光,可见早晚;称说话、讲话曰讲张,取说话时嘴巴张合之形摹之;称玩耍曰白相,情状(白:空闲)跟动态(相:张望)描摹兼备;称小心谨慎曰把细,摹其动作以至与之相伴的微妙心态;称吝啬曰绝户,摹其恶果,干脆以骂人话表达对小气者的鄙视,发噱之极;称身体不适、有病曰勿松、办勿到,或摹其情,或状其果;称吵架曰相骂、拌嘴舌,相互恶骂,口舌之战,状态描摹得惟妙惟肖。
(六)方言修辞手法的多样化
黎里方言词语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多样化,有时简直可至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如称办事认真曰板板六十四,如若你用心揣摩此方言形容词,定会生出“繁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板板六十四,念叨之间,八八六十四的算术口诀脱口而出,内中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明白无误;是否还能发现什么“新大陆”?变“八”为“板”,喔,还寓以意谐之趣,况且你也否定不了“板”字所潜在的、此刻又外化了的似欲刻意传达给人的“刻板、古板”的情态,性格化比拟人皆可悟(另如,称偏要曰板要,类似);一个字的重复使用谓之迭字修辞,“板板”即是,板字迭用,当然是加深了“刻板”的程度。又如称夹在矛盾双方中间、两头不讨好曰吃夹挡,比喻修辞,变抽象为形象;明明夹挡吃人,偏偏呼曰人吃夹挡,使用的是倒装修辞,简约而别致。(全文完)
(说明:文中例词摘自2014年版《黎里镇志》社会卷。笔者认为:方言词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词符号载录,在读音上并非绝对相同,如表示“母亲”,黎里方言写为“姆妈”,口语并不读为“muma”(两音节都是平声),而是读为“mn mê”(后面音节是入声);再如表示“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意思的“肩”,普通话读为“jian”,黎里方言读如“jie”(两音节都为平声),在表示“翅膀”意思时,黎里方言读如“jiga”(两音节为平声加入声),载写时,前字取汉字“机”,与读音一致,且表意也相当贴切形象:联结躯体与肢体的关键部位,机要也;而那个“ga”音,如择录与读音非常吻合的汉字,大概唯“嘎”不可,且要读成入声,两字硬拼成“机嘎”,让人很难理解词义,于是,改写成“机胛”,虽然“胛”应读“jia”(上声),可表意为“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跟“肩”的表意几乎一致,故姑且变通读音为“ga”(入声),取“机胛”表述翅膀的意思,读音接近,意思一致,且表意形象贴切。诚如苏州朋友顾先生所说:“语言先有音后有文字,口语与书面语两条腿走路。方言词义要讲透说准,相当难。书面表述方言词,有的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实体,只能用假借字来模拟发音,这恐怕就是方言的特殊性所在。如果过于字字落实了,理解时产生的副作用会导致望文生义、背离词源。故以音标法来载录方言词语,不失为科学恰当,可一直接触方块字的国人,多数对音标字母不敏感,音韵学是很难普及的小众学识(想到此,对周有光先生的贡献从心里发出感佩),故记录分析方言是一桩苦差事!”顾先生还说:“若要做到广泛搜集方言词语,莫若与贩夫走卒、文人墨客、三教九流交往,非如此,就无法品悟方言的精髓,无法领略方言的风趣与幽默。”顾先生之言,几为至理啊!谢忱之余,附录文后,谨记,大有裨益矣!——2018.7.31)
(诚谢您的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