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前进的路上,家庭的支持更重要
「挑战习俗需要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需要实现自由的勇气,而挑战习俗所得到的报偿就是自由而快乐的生活。——李银河」
电影《女孩》由九零后导演卢卡斯·德霍特执导,入围了2018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女(男)主角维克托·波尔斯特更是凭借在本片中的出色演绎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及第9届比利时马格里特奖最佳演员奖。
忍着痛看完这部电影,内心全部是被女主角Lara的坚强,隐忍,追求自我所填满,难以想象她是忍着怎样的痛苦,才能够要求自己以一种绝对的姿势来做一位真正的女孩。
每次看到她努力的跳芭蕾舞,跳得脚趾头都流血了,再看到她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苦苦隐藏自己,缠胶带,躲厕所,最后还是被同学欺负的场景,真的是特别难过。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又特别的惊讶于她的坚强,隐忍,每每总觉得她要放弃了,她要放弃了,自己内心里也在呐喊着,不行了,你还是快放弃吧,真的太痛苦了,不想再看到你这么受苦,她却总是能够坚持到底,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激励。
简直难以想象这个出生于零二年的女(男)主角维克托·波尔斯特, 竟然是第一次拍摄电影,她那种娴熟的演技,恰当好处的表演,微妙的表情变化都好像是在对我们说,这就是她的本人,她并不是在演绎,而是,就是她。
芭蕾训练后的脚以15岁之“老龄”才加入芭蕾舞班,她要付出的努力并不是只比别人更多的汗水,还有身体上的压力(药物控制和手术)和外界对她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下的痛苦,大概只有她自己能够知道有多么难以忍受,也只有她才知道,蜕变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辛。
我们不能仅仅以毛毛虫变成蝴蝶这样一个简约的说法来说明她所完成这一个转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对于梦想所坚持的耐力,往往就像行走在河面上的纸船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在下一刻沉没,可是她做到了,她真的做到了,而且干得非常漂亮。
在电影的最后,Lara她为了加快蜕变的步伐,不仅亲手把自己的生殖器给毁灭了,而且还成功地做了一个女孩儿,完成对自我的真正认知与抉择,亲手送走了原本名叫 Victor的自己,当她昂首阔步行走在地下通道的那一刻,她身上所具有的自信与美丽,真的让人不得不多侧目观看,而我的眼泪,也“泛滥成灾”。
术后的Lara李银河老师在今年的新书《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中也写到「挑战习俗需要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需要实现自由的勇气,而挑战习俗所得到的报偿就是自由而快乐的生活。」电影里Lara也如同她所形容的一样,挑战了习俗,挑战了自我,从而赢得了自由和快乐的生活。
她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历史上那个有名的画家,电影《丹麦女孩》里面的原型艾纳·莫恩斯·韦格纳,他就成功地成为令人惊艳的莉莉·艾尔伯,虽然现实世界里他在术后第二天就死于排异反应,但无疑他是勇敢和果断的, 他的这种敢于做自己的精神也是令人惊叹与佩服的,此次的电影《女孩》里,Lara亦然。
但在忠于自己的路上,有一个人是Lara不得不感激的,他就是Lara的爸爸(阿里耶·沃索尔特扮演),就是这个身材矮小,平时话语也不多,但却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孩子的他,给了Lara她无限的支持,给了她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完全无法想象,如若Lara没有这么一个开明,善解人意的老爸,最后她会变成什么样,她真的能够做到,成为真正的自己吗?永不后悔?永不迷失吗?
痛苦中的Lara因此,真的不得不佩服Lara的爸爸,在现实社会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酷儿这种身份,可是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把自己变成另一种模样儿生活,这个爸爸依然还是爱着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孩子的选择当成最重要的信念,孩子想要的,他就陪孩子一起去完成,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这样子的父母,世间真的少有,更何况中国人本来就有根深蒂固的“身体受之父母”这种传统思想观念,一个人身体上性别只要是来自于父母,那就应该好好的珍惜,哪管你心理上的性别是否有差异,想要改变自己,不仅得征得家里人同意,还得顾及左右他人的眼光,要改变自己,实在是艰难,就连毒舌的金星,也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接受,无故谩骂她的人,依然很多。
能有觉悟,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地去做自己,刚好又有自己家里的人支持,Lara不止三生有幸,比起台湾电影《阿莉芙》里面无人支持自己的阿莉芙,她简直就是万幸,转头一看,我们又真的做好(对)了选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