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

人生不过是从生到死的距离---读《当呼吸化作空气》有感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72人  辛馨
人生不过是从生到死的距离---读《当呼吸化作空气》有感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小李送我的这本《当呼吸化作空气》作为我的新年礼物。看完之后颇有收获。

书一收到后,我先在网上搜到这本书的简介,做了一下简单的了解。当我看到搜狗百科给出的这个内容简介: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 余生,反思医疗与 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我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我读书的进度并不快,我不愿意一目十行的走马观花的为了追求阅读量而读书。我更喜欢逐字逐句地一点点领会阅读,因为这样的慢节奏会给我足够的时间用来回味书中内容,并加以思考。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当我身强体健时。便在朋友圈里记录了一下我的感受:

今天看到天津那则父亲抱娃失手,一对孩子坠落身亡的新闻的时候,心情特别难受,甚至不敢把整则新闻完整读完,只是草草的略了几眼关键字。
在面对死亡意外的过程,我们寻常人如同鸵鸟一般固执的将头埋于地下,以为不听不看,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忍直视的悲伤……
可是医生这个职业是首当其冲,不得不去面对直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其中会有起死回生的成就,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沮丧。不仅要拼尽全力与死神一搏,也要想尽办法如何婉转恰当的将不太乐观的结局表达给病人与家属让其接受。
这本书读完第一部分的感触是:
1.想起怀孕产检去医院的时候,听到一句话:整个医院唯有产科这个科室是最轻松愉悦的,因为这个科室面对的是希望与新生,而其他科室的氛围终究要沉重与压抑一些。
2.身为医生要有比常人更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去直视面对比常人遇见的更多死亡与悲伤。

这一天,新闻铺天盖地的都是发生在天津的那个令人悲伤的惨剧。这一天两个鲜活的小生命由生到死也不过是上一秒与下一秒之间。真真应了那句意外与明天,谁又能知道哪个会先来临?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医生的概念仅存在于救死扶伤的书面理解上,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之后,我才突然思考意识到,同为不愿意面对悲伤的人类,医生这个职业几乎明天都要不得不去面对生死的悲伤。

我们普通人会因为这一则悲伤的新闻难受好一阵子。那么医生,就像本书的作者保罗这位神经科医生,他每天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濒死病人,有患癌症的,有交通事故的。他们不仅要为病人做最后一搏,也要在最后时刻宣布死亡结果。

我们普通的工作即便失误,终究会有挽回的余地,最惨烈的结局也就是引咎辞职。可是医生这个工作不允许失误,一旦失误,搭上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本书作者的朋友也在自己的病人死后不久承受不了而跳楼自杀。

平日里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医生光鲜亮丽的名头,殊不知在光鲜亮丽的背后,这样压抑的工作得需要怎样努力调节才能说服自己坚守着那份撑下去的执着?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太阳的后裔》里的镜头:医疗队在乌鲁克地震发生后救人的场面,地震发生的太过突然,震势也比较凶猛,以致于好多人被掩埋砸伤,即便有好容易救出的重伤伤员也会在大家努力中慢慢死去。当时便有一个重伤伤员在年轻医生李志勋的治疗下走向死亡,李志勋不愿去接受这种结果,他接受不了明明大家一直都在努力,伤者怎么还会要死去。拼命的继续不停的为伤着者做心肺复苏。这时宋医生过去一拳将李志勋打醒,并告诉他: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你的职责,宣布死亡也是你的职责……多么无可奈何的面对。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的便是保罗从得知自己得病到震惊质疑期待奇迹的发生再到坦然的接受的心理历程。也介绍了他自己在时日无多的日子里权衡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迫不及待的去完成的心境。更重要的是介绍在他的生命后期是怎样面对治疗,接受自己的体力一日不如一日,做好跟家人跟这个世界告别的过程。

这部分我比较感动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保罗写给自己女儿的一段话:

在你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回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的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二是保罗妻子在后记中写道,保罗想在最后的时刻将呼吸机的面罩取下,好好抱抱他们的女儿卡迪。当妻子走向他的床前的时候,他一个濒死之人,能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妻子并轻柔而坚定地说出一句:我准备好了。妻子明白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

这两部分的文字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即便是同床共枕相濡以沫的两夫妻,即便是已经将自己活进了对方的生命里,也注定要面临谁比谁早走的别离,留下的那个必然需要准备相当多的勇气,去面对爱人离去的悲伤,适应不在有对方的余生。

第二点是让我思考到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从呱呱坠地到呼吸化作空气,不过是从生走到死的距离。在这一路走来的风景里,我们只求每天活的自认为有意义,享受着最重要的此时此刻,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即便到了不得不要挥手作别的时候,回顾自己此生没有太多遗憾,便也不会太过留恋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