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泽乡起义”与“武昌起义”中看到了秦帝国的闪光点和清王朝的茫
一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但是陈胜在大泽乡喊出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让秦帝国走向了崩溃。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熊秉坤在武昌城中打响的第一枪也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上一始一终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分别覆灭在“大泽乡起义”与“武昌起义”掀起的革命风暴之中。王朝末年起义迭发本属常见现象,但是把秦帝国和清王朝末期所遭遇的起义放在一起对比,却发现了一些不常见的现象,应该说是发现了一些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我们先对比一下秦帝国和清王朝在末期时的国情。秦帝国末期虽遭遇了始皇突死、二世怠政、赵高乱法和忠臣良将被杀等诸多情况,但是此时的秦帝国在表象上看仍显得尤为强大。一则为各地郡县的政府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在正常运转。二则为秦帝国的戍边大军和各地郡县的常备武装力量也依旧存在,刀叉剑戟戈矛盾弩发出的寒光仍然瘆人。三则为匈奴退避,百越降服,帝国并无外族侵扰之忧。而反观此时的清王朝末期,在表象上看可谓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一则为外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赔款割地,主权沦丧。二则为内部遭受了太平天国与捻军的重创,国家政权元气大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三则造反派结成了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党,其破坏性和威胁性远超历朝历代。如果单从末期时的国情对比,可以得出在清王朝发动起义比在秦王朝搞起义要容易得多的结论。
但是事实却恰好与理论相反,我们用数据说话。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的第一次起义。在之前同盟会从1906年12月到1911年4月已经连续发动过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仅1907年就有四场。这些起义都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准备的,但是结局都是失败,喻培伦、林觉民、秋瑾等无数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但是这些串行迭代的起义就像水滴石穿,铁杵磨针一样,最终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一爆发,起义突然由串行改为并行,关内十八个省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其中十三个省宣布独立。但就是这样都并未压垮清王朝,袁世凯和北洋军还牢牢控制着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虽然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却又很快被北洋军镇压。如果不是后来南北议和成功,估计北洋军和革命军还得来个“巨鹿大战”才能分出最终胜败,再或者形成南北对峙的新南北朝。可见看似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却有如此强的抗击打能力,超出预想。反观秦帝国,一个大泽乡起义瞬间就在秦帝国的版图上燃起了星星之火,而且很快就呈燎原之势。秦末起义,仿佛从来没有串行和迭代,直接上的就是并行线路。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清楚在通讯并不发达的秦朝,为何大泽乡起义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了同盟会领导的萍浏醴起义、黄花岗等起义。更令我瞠目结舌的是秦帝国各地的起义基本都很顺利,郡县官员一个一个的倒台,而且多数都死于非命。为了说明秦末各郡县官员有多么脆弱和其高死亡率,我列举数据如下:会稽郡守被项梁项羽两叔侄诈杀,东阳县令被县中的年轻人所杀,沛县县令被县中的父老乡亲所杀,狄县县令被田儋诱杀,《史记》一句“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道出秦帝国郡县官员在平民起义中生命力有多么的脆弱,死亡率有多么的高。即使后面有些地方官员稍有抵抗力但也没能蹦跶多久,比如泗川郡郡守壮,三川郡郡守李由等。但是地方官很难自保这点在清末起义中不多见,因为清朝的各省府官员在起义爆发后要不是很快镇压了起义,要不就是自己逃走了,被革命党屠戮的不在多数。当然,在武昌起义后,这些省府官员很快就改头换面了,仍然还是一方霸主。总之,表象看似强大的秦帝国的抗击打能力反而显得弱小,经不起折腾,完全没达到预想。
二
有果必有因。秦帝国末期的外强中干和清王朝末期的高受耐性不是莫名其妙形成的,而是从帝国和王朝建立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我必须从这两个朝代的源头开始分析:
第一,秦帝国让人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清王朝让人民以“八股文”为师。虽然两者都有禁锢思想的作用,但显然八股文更为厉害且毫无实际作用。
第二,秦帝国只是“焚书”,而清王朝却是“改书”。一部《四库全书》看似收书实则毁书,更是改书。历史学家吴晗曾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文化在《四库全书》的编撰中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大清洗,欲灭其国,先去其史。
第三,秦始皇只是坑过“方士”而并未对儒生进行屠戮,但是清朝的文字狱却真是把读书人变成了哑巴、聋子和奴才。
第四,秦帝国法律虽然严苛但并不变态,而清王朝能制定出:“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样的规定。
第五,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十分宽容,采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政策。像魏国宁陵君魏咎这样的大贵族在灭国后也只是被秦帝国贬为了平民,可以照样正常生活也并未受到诛连。而清王朝入关后对明朝皇室却是屠戮殆尽,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有名有姓的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也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直到江山坐稳,雍正年间才开始找寻遗漏的明朝皇室后裔对其进行封赏,以表皇恩浩荡。
第六,秦帝国法律规定官员不得“见民倨傲”,即见了人民群众不得摆官架子,否则违法。所以秦帝国官员比较务实,对待平民事务也必须当天尽快处理,因为秦律又规定“无宿治”,即当天事必须当天毕,如果当天应处理政务拖延过夜则是违法。因而频频接触平民处理公务的秦帝国官员在混乱时期经常被平民所杀,而清王朝的官员们都高高在上,平时找他都难,更别说要抓他。
秦帝国在面对第一次大一统的复杂情况时,犹如一位才进学堂的小学生,幼稚而尚存赤子之心。清王朝面对迭代多次后的大一统已经是博士生水平且还持有教授职称,在君主专制的道路上犹如一位老司机。如果秦帝国能向清王朝随便学几手,或许都有机会延长自己的寿命。但我很庆幸秦帝国当年的稚嫩,因为如此才会有后来的汉唐文明,不然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结束后即立马步入垂垂老矣的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