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过后 (《后天》影评)
《后天》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常,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次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灾难已经毫不留情的把一切都毁了。
这部影片大量使用特写、推拉镜头,使整部剧的处于一种宏大、紧张、危机的氛围之中。在海德兰研究中心教授发现监视器上显示两个浮标出现了故障,镜头一点点推进,紧接着第三个故障在屏幕上出现,这时镜头切换到教授的脸上,特写教授脸上的神情,教授的神情越来越凝重,再加上背景音乐低沉的鼓点暗示了一场危机逐渐逼近。影片最后采用拉镜头的拍摄手法,由点到面,使遭遇灾难后的清澈地球全貌一点点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感受到最自然、最原始的地球的原貌。
这部影片主要是展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因为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自然一步步恶化,到最后以灾害的形式给与人报复,在这个大矛盾之下,家庭矛盾,人与动物的矛盾,阶级矛盾、国家的矛盾都得以淡化。由于灾难,原本有隔阂的父子重新审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于灾难,图书馆里容许了宠物和流浪汉的存在;由于灾难,当美国难民涌向墨西哥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门向美国敞开。亲情、友情、爱情——人类的情感经受了重大的挑战可是却激发出了人性的光辉,人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过。
这部影片有两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在图书馆中大家靠烧书来取暖渡难,一位书呆子模样的图书管理员在火炉旁翻阅着一本稀有印刷的《圣经》,当旁边的人问他,你把圣经抓那么紧你觉得上帝能救你吗。他说:“不,我不信上帝。我在保护它。这本圣经是第一本印刷的书,它代表着一个思想时代的开始。对我来说,文字是人类最大的成就,如果西方文明终结了,我最少可以保留其中一小片。”可能有人会觉得他很可笑,命都要没了还谈什么文明。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人类在灾难面前最后的尊严,是人类文明在灾难面前的挣扎。处在这个时代的人用知识探求了地球从起源到至今的演变,思想、政治、经济在不同的时代闪现着不同的光芒,可以说人是从地球上有生命体开始最高级的生物了。人会思考,会学习,会进步,可是在这时一切都要毁灭了。每一个人类个体在历史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也许这场灾难之后人类也会想恐龙那样迷一般的消失,但是有了这些书,可以让后面的也许更高级的生物知道,有一个物种叫人,在他们的时代里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在其中我看到的是人类的渺小,看到的是作为也许是最后一队人类为人类文明做的最后一点点的努力。还有一个情节出现在影片最后,导演采用了俯拍的拍摄手法,当这一队人坐在救援他们的直升飞机上时,本来以为他们是最后也是唯一的幸存者时,他们看着被白雪覆盖的白茫茫的地面,这时在一个楼顶上又出现了一些人,紧接着在很多楼顶上都出现了幸存者的身影。如果在这导演把他们这一队人拍成最后的幸存者或许更悲壮一些,可是不断有人登上楼顶,等待救援,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线希望,也许导演是想传达给我们一种“人类、人类文明还不能那么轻易灭亡”的信息。如果灾难发生在现实中,也许我们不会像影片结尾那么幸运,结局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可是导演没有把它描绘出来,与其说是给人一种警告,更像是一种呼吁。没有人想看到人类文明的终结,留给人们一点点希望,是希望人们能够做出一些改变,不要让灾难真的发生在现实中。
这里面与那个早就预见气候将会恶化并不断呼吁国家做出改变的科学家霍尔教授相比,我更喜欢的是副总统这一角色,因为他与我们现实中的大部分人更为相像。对于气候的变化还没有反应,对于灾难就发生在不远的将来还持怀疑态度。当霍尔教授说我们的环境是十分脆弱的时,他冷漠的回复,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与眼前的利益相比,他选择牺牲长远利益。然而最后当他经历了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所以必须放弃救援美国大半个国家,只能尽可能多的救尽可能的人,以及总统遇难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愚蠢、多么致命的错误。最起码他做出了改变,尽管是在最后一刻,做着亡羊补牢的努力,但是他改变了。我们不能像他一样那么晚觉悟,等到损失不可挽回了再做改变。我们应该尽早尽快的做出改变。我们大部分人像他之前那样,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提前做出了改变,这应该也是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传达给观众的吧。
人在自然面前真的是十分渺小的。人类过度的开发,不合理的利用已经使自然超负荷运转。一些小的报复已经出现。然而就像影片里霍尔教授说的一句话,“人类度过了上个冰川时期,我们当然有能力度过这一次。一切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现在开始,一切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