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0 framework
作者Neil Browne, 研究心理的。
除了略冗余..一本好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31303/2061e4482cfdd8df.png)
1 海绵式思维vs淘金式思维(针对大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Neil提出的“淘金式思维”强调带着态度去读书,自己掌握主动权,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选择相信什么忽略什么,与知识展开互动。他认为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
但这两者是不相容的吗?要矫枉过正吗?我认为,“海绵”是对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学”的阶段,“淘金”是对报告、评述、专家意见“思”的阶段。想淘金,首先你得先有矿,矿都见得少,到能有金子,即使有金子,如何辨识金子?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过多元思维模型,非常受益,所以我什么都看一点。回顾之前的阅读习惯,我没有走淘金的最短路径,而是从海绵到组合式,什么时候知识体系的什么部分开始冲突了,我才开始淘金。觉得自己做学生阶段接触的知识面也很小,其中大部分都是多少人推敲过的著作,更多是窥探一下世界的千头万绪吧;再谈工作场合,主动带着一系列自己设定的问题,然后听相关的汇报,我想确实是最高效的方法。但还是不能不多听多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对阅读材料逻辑、数据来源的识别理解,不能只记结论,这会导致下次和别人讨论时完全站不住脚,因为整个推理逻辑对别人而言是黑盒,即使自己当时check了数据源理解了逻辑;另一方面加深对基本面的理解吧,你没法儿让别人做什么,只能要求自己。那多了解一点,就能在别人可能讲的不太清楚的地方,或者别人觉得无须解释的地方,用背景知识填补推理环节的gap。
2 论学生思维(针对论证结构部分)
复盘我曾经没有意识到的两个问题:
2.1. 如何在工作场合高效讨论?
以书面材料为交付物的任务导向型学习基本覆盖了我的学生生涯,同时学生时间也多,做大作业什么的其实没有那么讲求高效率,想到什么就讨论什么。因此,一方面我之前看过的工具书会更注重写作、演示文稿的表达,比如《金字塔原理》;另一方面讨论没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带着社交的双重属性。结合我之前的一些阅读,准备给自己提供一个讨论的template,分两个部分,提出问题+表达论述
1. 提出问题: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1.1 背景是一个关于讨论不会引发争议的表述,同步讨论双方的信息。
1.2 明确冲突,这里有俩要素(现状r1->期望结果r2)。什么是冲突?eg:r1和r2的gap; 不知道r1是什么; 不确定r2是什么.
1.3 提出讨论的问题。Eg, r1如何到r2,我们的目标r2应该是什么,如何评估目前的r1?
1.4 开始切入回答问题的金字塔。
2. 表达论述:主题+结论+支撑理由 ->理由的具体解释
2.1 工作的时间节点
没有项目进度的概念。对于诸如mvp,小步快跑试错迭代没有实操经验。以前可能会花非常长的时间尽可能全的考虑整体框架,再慢慢填。觉得迫切需要改变。目前想分两个部分来处理工作吧,一部分是短期目标,比如周,到了时间节点,不管做到什么程度,至少有阶段性可交付的成果,而不是没有处理完的数据摊在一边;另一部分是心里记着中长期目标,分配一定的时间比例去考虑这些事情要怎么做。
3 针对关键词歧义和推理谬误部分
目前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这一部分可能要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学习,比如现在意识到客观表达事实的问题,要在之后的工作中刻意训练,尤其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仅仅是书面表达。
不想复制粘贴相关的论述了
4 落地的现实(针对开放式思考部分)
这里想说两点:
4.1 信息缺失怎么办?
Anyway,我们都知道观察、报告、类比、问卷等诸多形式都有不可靠的地方,那就可以不做决策了吗?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还是要有当局解。《原则》的作者Dalio是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他在工作原则部分具体介绍了公司的一个标准决策流程,具体名称忘了,大概就是每一位员工都会有一个小卡片,上面写着自己擅长的领域与不足的地方。如何定义擅长?每一次讨论,大家会有不同的持方,如果后验某人在这个领域的决策正确性非常高,那就会加一个tag,下一次遇到相同领域的问题,他的意见权重就会增大。诚然,Neil指出专家也不是次次都正确,批判性思维是要有,但是决策也不得不做,无论最终选用什么渠道的信息,选择当下正确概率尽可能大的,及时决策,肯定要比不做好。从《原则》说开去,书中提到了一些生活、工作共同必备的原则,非常认同,Eg.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以下为自己的阐述,工作中先抛开能力不谈,对trust和impact有执念。求真透明换尊重和信任,信任创造更深更广的impact。举个京东的例子,通过价值观和能力两个维度选人,能力不足价值观ok的,即使在第一轮匹配的岗位中做得不好,也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如果是能力很强价值观不符的人,连第一次机会都不会得到。写飞了。。
4.2 关键决策怎么做?
之前看过Stanford的一个行为设计学系列,里面有一个结论:决策流程比分析过程更重要,比分析重要6倍。我觉得和最后两章想要评述的东西有相同的地方,书里论述了决策的关键四流程:
1. 在面临选择时,开放,拒绝二分式思维,拓宽选择空间
2. 分析不同选择方案时,证实倾向促使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怎么办?把假设放在现实中检验。什么意思?通过考虑相反情况的方法来对自己进行核查
3. 短期情绪往往会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做决策前,要留出思考的距离。切记尊重核心重点
4. 接受结果时,往往对未来过度自信。做好出错的准备,设置止损点。
以上有的没的。希望自己脚踏实地好好在工作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