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每天进步一点点社会热点

英语教学‖两节文化绘本课带给我的思考

2024-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梁树丽

网课

写在前面:感谢彩琴导师分享的资源链接,我才有机会听到如此好的课。


周三上午我听了两节文化中国英语绘本课,我之所以对这类课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我下学期准备开启我的英语绘本阅读课活动,虽然我知道做任何事都不容易,但迎难而上总会遇到希望。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绘本阅读课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是最为了解的,所以老师在讲的时候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阅读,即基于故事情节,从局部开始,发展到整体探究。

铁杵真的可以磨成针吗?如果能,那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做到呢?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兴趣部分出发,从兴趣点更深入地探究语篇。

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从这个兴趣点出发,给学生做了一个计算,如果铁杵磨成针的话,最少需要一年零六个月,这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当然在我们看来,拿一个铁杵去磨针显得很是愚蠢,聪明的李白真的是被这个故事改变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鲁子问教授说,我们讲故事要明白故事的“前世今生”,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故事,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精神而不是学习故事里的做法。

我们必须知道唐宋时代已有专门卖针的商铺,百姓不会干“铁杵磨针”这种蠢事,李白也不会见到铁杵磨针的老妇人,更不会被铁杵磨针的老妇人感化。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针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个文化知识并没有,但我上网查了一下,补了这节课。

据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制作“针”需要将铁锤成线条。再用剪刀剪成铁丝,之后钢锥穿耳,最后在将其磨成细针。同时在将磨好的铁针进行炒制、火蒸等一系列工艺,最终用水淬炼,绣花针就制做好了。

从刘老师的课中,我学到了用探究未知来建构整体,用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辩证思维对语篇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形态3 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

第二节课陈老师讲Cai Lun,这个故事我们也是熟知的,而且这节课我听的是最完整的,我觉得陈老师讲得同样精彩。

和陈老师一样,我们都习惯从绘本封面开始讨论。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ai Lun?

Who is Cai Lun?

Where are they?

英语绘本

相比李白的故事,蔡伦的故事学生并不一定熟知,所以陈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起点之上,开展自上而下的绘本阅读。

即:封面启动,图片环游启动,整体阅读理解故事,然后具体理解,探究主题意义,形成整体构建。

当然陈老师采用了逐页阅读,然后针对每页的内容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来看一下陈老师设计的问题链。

问题链 问题链 问题链 问题链

用问题链提升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是最好的途径,而且问题链的设计要从基于语篇到走出语篇和超越语篇来设计,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

两位老师的英语绘本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课堂教学指导,我们从这两节课中找到了方向,最起码英语绘本并不是给学生讲完一个故事就OK了,我们要做的是从故事中挖掘更多的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培养语言能力。

从鲁子问教授的点评分享中,我再次感受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要想给学生讲明白一个文化故事,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文化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为什么留下这些文化故事等等。

如果我们不知道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我们老师还是要广泛阅读。

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部分源自文史古籍俗谚歌谣,要彻底弄懂一个古成语需要了解它们的来源出处。

鲁子问教授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我们老师必须理解中国故事,我们给外国人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先讲好故事背景,而不是单纯地去讲一个故事,否则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个故事,比如《铁杵磨成针》,外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如果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明白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这个故事就能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但让外国人理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理解。

再一个鲁教授告诉我们我们要传承文化,更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

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

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中的孝德,我们研究孝德产生的历史背景、孝德的价值内涵、孝德的方式等,这当然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但是,如果只是去研究,而从来没有去践行,那么这样的孝,就很难落到实处,就很难产生实际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愚孝、伪孝、假孝等现象。如果是这样,这不仅不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反而会误读甚至扼杀传统孝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过度抬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不能过度贬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而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感恩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