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自应思往事 —— 读《南渡》有感

2020-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斩

最近读了岳南先生长篇大作《南渡北归》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南渡》,该书记录了从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起,到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这个时期内,以北大、清华、中研院史语所为核心的一帮知识份子颠沛流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辗转南迁,最终落脚昆明和四川李庄坚持教学和研究的往事。

书中涉及的人物,基本上囊括了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一批知识分子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吴宓、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金岳霖等。

全书内容生动、史料丰富、考证严谨,读完让人感触良多,特以记之。

1

第一个感触是:抗战中,这帮知识分子生活真是艰苦。

如果说战前,他们的生活尚算宽裕体面的话,随着抗战爆发,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他们颠沛流离,想尽各种办法,坐车、坐船、甚至步行,向大后方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家产尽失,更惨的像陈寅恪,念念不忘从即将被日军占领的清华大学抢出来的一批资料、手稿竟然被窃一大半,剩余的也在长沙空袭中炸毁,十多年的心血全毁。

好不容易到了昆明,却几乎每日都要面对日本飞机的疯狂轰炸,跑空袭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金岳霖的手稿就在跑空袭中丢失,更不用说时时面对的死亡威胁。

贫困和疾病也相伴而至,陈寅恪一只眼睛失明,却得不到治疗;林徽因和梁思永在李庄重病,却缺医少药,其中林徽因长时间高烧,竟然找不到一支体温计用;而李济的两个女儿更是先后被疾病夺走年轻生命。

2

第二个感触是:这些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是真有感情。

他们绝大部分都有在欧美名校留学经历,但都选择了回到积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他们选择了共赴国难。像陈寅恪、吴宓、胡适等人,虽然对中国取得胜利持怀疑态度,但也绝不选择投降。陈寅恪被困香港期间,没有收入,靠变卖一些随身物品度日,汪伪派人欲请其到日本人控制下的大学任教,被其拒绝,并冒生命危险,先偷渡澳门,后转赴云南。

在战争中,他们也从来没有停止研究和教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李济、梁思永等人一直在做田野考古挖掘,并且硕果累累,他们用有力的证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中华文明外来说。而西南联大,更是培养出了日后一帮功勋卓著的人才。

3

第三个感触是:这些才华横溢的人,其实很可爱。

陈寅恪会因为午睡而赶人;吴宓苦恋毛彦文,竟然在报纸上指名道姓发情诗;金岳霖傻乎乎去劝吴宓,被一通怼,面红耳赤认错说自己说错了话;林徽因因为冰心写的《太太的客厅》送了她一瓶醋。在战乱中,只要生活略微安定一点,他们就想办法把生活过得更丰富有趣一点。

注:本文题目中的诗句来自于陈寅恪先生在云南蒙自写的《南湖即景》:

丰物居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 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