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 二姐的周记(总第7期)
二姐的周记(总第7期)(2017年9月4日——9月10日)
本周金句
我们再怎么仰慕哲学的出色都是不够的。人们只要献身于哲学,就永远不会在任何人生阶段或者境况中迷失自我。
——西塞罗
一、工作
——关于“第一印象”的思考
为什么第一印象那么重要?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一个概念,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
所谓的“光环效应”,指的是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甚至包涵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称为“光环效应”。
引申开来,因为光环效应的作用,我们对事物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解读。
比如,在你不认识A的时候,你听到朋友对他的评价顺序是“聪明,勤奋,固执,嫉妒心强”,而对于不认识的B的评价顺序是“嫉妒心强,固执,勤奋,聪明,勤奋”。
同样的评价,只不过评价的顺序不同而已,一个是将褒义词放在前面,一个是将贬义词放在前面,你的下意识里就会对A的印象好于B。
甚至于因为前面褒义词的存在,同样的“固执,嫉妒心强”在A身上可能就会有不同于B的解释。
在工作中,我们其实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产生对事物的误判。
这周工作中,有个下属提交了一份会议报告给姐。
因为这个下属给姐的印象一直都是很认真严谨的,而且会议一个小时后就要召开,于是姐就匆匆瞥了一眼报告就让她打印分发。
结果会上,在其他部门发言时,姐细细翻了翻这份报告,发现里面存在好几个非常明显的错误。
而自己竟然因为这个下属之前给姐的严谨认真的好印象,就让这样一份材料蒙混过关了。
自己酿的苦果自己尝,姐只好在其他部门发言间隙、用微信告诉她将几个明显错误先行修订后打印好到会议室重新分发,至于逻辑上的瑕疵只能靠姐在会上各种圆了。
你看,因为对这个下属之前的好印象,就延伸产生“这份报告应该也是好的”的印象,这种思维上的惰性就容易产生判断的直觉,而这时的直觉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因为光环效应的存在,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大脑给愚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做决策做判断之前,努力做到“独立判断”,也就是要尽量割断当下这个事件与这个人或者事物与之前印象的联系,不给大脑偷懒的机会。所谓的“立足当下”也就是这个意思。
换个角度看,我们其实可以利用光环效应原理,通过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
这里的第一印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比如报告的版面整洁,初次沟通的良好谈吐,初次见面时的良好仪态等。
但如果第一印象给别人留得不好,后续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消减其不良后果。
你看,其实姐关于“光环效应”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双标”啊。
既希望自己不受这个效应影响,又希望别人可以因为第一印象好对自己持续产生好感,人真的好矛盾,哈哈。
理解了这一点,在工作中如果碰到领导对你和对别人不一样,你也可以学着释然一点,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但换个角度就要提醒自己,尽量不要不自觉地对别人“双标”,毕竟,在工作场合,公开公平公正总归是大家的理想目标。
二、生活
1、生活感悟
(1)关于“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的思考
这周和几个朋友碰面,大家都面临着中年危机,很是感慨。
朋友A是在公检法部门工作,已经升至副处,外人看来光鲜靓丽前途无量。但她经常到外地出差,完全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
朋友B是在本地银行工作,作为中层,正承受着上级领导不断加工作量又不给加人的煎熬,而且她们领导明确提出来“中层要有危机感”,未来岗位上下调整的可能性也大。
虽然她目前薪资水平还不错,但因为生了二胎,家庭教育成本激增,老公单位已经十年未涨工资,她已经明显感觉经济上的吃紧,一直寻思着是不是要辞职另谋出路。
朋友C是自由职业者,多年前从某事业单位辞职,中途做过淘宝店主、炒过比特币、搞过在线教育,现在正在拉帮结伙准备二次创业。
这几个朋友都很勤奋很努力,但是大家一讨论就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已经选择的框架下进行。
一旦选择定了框架,不同的框架下努力造成的不同结果的幅度都基本确定了。
比如,上大学,考各种证,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进入大企业,买房生子,这就是典型的稳定框架。
努力不努力,差距可能只在房子多几套(捂脸),车子多一两辆,孩子上个私立还是公立,是中上阶层,还是中下阶层,但同时,大概率与财务自由无缘了。
比如,上大学,在学校就各种折腾,从单位辞职,折腾淘宝,折腾各种新鲜玩意,这就是典型的冒险框架。
比起稳定框架来说,更有可能积累财富,也有可能一蹶不振。
所以,现在回头看,投胎(哈哈,姐是很相信这个的)、高考、填志愿、工作(十年前你是选择BAT这种冒险性的互联网公司,还是运营商的IT工程师,还是考入体制内,还是尝试做电商,今天的格局框架绝对不同)、结婚、买房(这个绝对必须列入,若干年前你把存款用来买房还是进行其他投资,或者还是用于消费,绝对对你后续的生活品质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人生的关键选择节点。
当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你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结构就已经被确定了,你的努力只是决定细节,决定目标实现的快慢。
那么人到中年之后,还有几个关键的选择节点呢?
思来想去,靠谱的只有两个:一是工作;二是孩子。
从工作来看,只有进行结构性调整,才可能出现大幅度影响后半生的状况。
至于在同类型的框架内调整来调整去,对生活本质都不会有大的影响。
这种结构性调整,需要仔细斟酌和评估。
就像朋友B那样,遭遇工作上的困境,想要另谋出路,就需要思考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到底适合什么框架。
如果想从稳定框架调整至冒险框架,就需要评估是否对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另外一个就是孩子的教育。
现在不着手开始抓好孩子的教育,将会给你的晚年增加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至于朋友B说的第三条路——换老公,这个就算了,反正姐目前没有这个打算,哈哈。
(2)关于“独处”的思考
是不是随着年龄越大(捂脸),就越喜欢独处了呢?
昨天下午约好的合作伙伴临时有事没能当面洽谈,你们姐夫单位有事加班去了,熊孩纸刚好上课,姐难得有了一个多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清净时光。
阳光很烈,屋子里开着空调,从落地窗往外看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姐打开音乐,练了一会字,看了一会书,一会儿又边吃冰淇淋,边在屋子里踱来渡去,自在极了。末了,还把衣柜的一小部分整理了下,丢掉了几件很久没穿的衣服。
然后家人就陆续回来了,生活又恢复如常了。
虽然中途只有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光,姐却觉得真是难得的享受啊。
平时绷紧的弦一点点放松下来,被音乐被漫无目的滋养着,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随着我们身上的角色越来越多,母亲、妻子、女儿、上司、员工、同事、朋友、同学、学生,哪个都是要求我们全力以赴,而只有独处时,才能剥离这些外在看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现在每天姐都会争取给自己留出10分钟空白(是的,真的只有10分钟左右,昨天下午那一个多小时真的太惊喜)。
这10分钟真的是纯空白哦,没有听书,没有背单词,没有听课程,没有看手机。
要么发呆看着人群来来去去,要么留在车上听10分钟歌,要么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呼吸,这样就很好。
倘若真的爱自己,不妨试着每天给自己一点留白,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这种奢侈,未必人人都享用得到。
2、关于孩子教育
——学会做笔记
姐家熊孩纸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记过一次课堂笔记。
在记笔记这件事情上,姐和你们姐夫的观点完全不一样。
你们姐夫从小到大没有记过一次笔记,全靠大量做题、在头脑里中形成的记忆,一路拼杀过来,而且他现在的长时记忆明显比姐强很多。
姐一直用的是笨办法,手记笔记。但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记录输出对课程的理解。
在大学时,姐的笔记可是非常抢手的,因为上面都是智慧的结晶啊,哈哈。
长期这样记笔记的方式,对姐的思考、总结和概括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
对与熊孩纸而言,最好就是不要记笔记。而且现在很多课程都已经有总结出笔记了,更给了孩子不用动手的借口。
但是就开学这一周以来,姐已经发现他做题时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某个知识点讲解完毕的当下好像是掌握了,过两天又忘记了。
所以,姐觉得还是要让孩子学会适当记笔记,就当是检验一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
毕竟,自己记录和总结的笔记,和匆匆翻阅别人总结好的笔记,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效果。
三、学习
1、本周读书感悟
(1)解读一下《创业维艰》(本.霍格维茨)
这本书非常实战。
如果你有创业经验或未来有创业的考虑,这本书绝对让你心心相惜。
因为作者实在是太实在了,把创业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都归纳整理,一条条给出自己的建议,还附带着当时的处理情形。
如果你是公司员工或者团队管理者,书中介绍的都是从CEO(老板)视角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思考维度。
虽然国内外企业行情或所在行业有所不同,但总能让你打开格局,从老板角度解读问题,也能为你解开很多日常工作中老板为什么这样做的困惑。
有两点让姐印象深刻。
第一:所做的任何决定,都要放在时间的维度上考量
创业公司经常会在很短时间内以过山车的方式瞬时体验到快乐和痛苦。
当顺利时,像是被推着往前走,有种快乐得飞起来的感觉。
当不顺时,所有的平时看不见的问题都会在一瞬间全部冒出来,让你瞬间对自己的管理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之前都干什么去了?有种一天都撑不下去的感觉。
当年,滴滴和快车还未合并前,补贴政策盛行,烧钱那叫一个快。
滴滴的CEO就描述过当时的惊心动魄。
明天就要给司机们发补贴,但那时还没融到下一轮资,公司账上的现金不足20万,怎么办?
他们只能连夜找朋友一个个借钱,把通信录上所有能找的朋友都找了个遍。还好日常的人品好,朋友们还愿意帮忙,赶在第二天发放补贴前借到了上千万,算是解了燃眉之急。然后才有办法继续找资本,然后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现在回想还是不寒而栗,如果当时没能接到足够的钱撑过第二天,也许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作者所在的IT行业更是如此。
为了保证Loudcloud公司不要受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影响以破产告终,作者赶在最短时间内促成了EDS公司收购Loudcloud公司。
期间的曲折大家看书就好,这里重点想说的是,收购完成之后,CEO面临需要把Loudcloud公司的140名员工带入新公司,然后再裁掉剩余的150员工。
作者本可以把这种难题直接交给人力主管,躲在幕后,但他选择了第一时间和员工在一起,当面向员工解释公司被收购的原因,让员工自己提出诉求。
作者说的一句话特别有启发:
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那些即将离开公司的人,那些留下的人就永远不会再信任我了。
每当决策时,需要将时间维度考虑进去,学会换位思考,一直是作者的行事风格,不仅为他后来创建新公司奠定了基础,还为他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这点及其重要。
无论是碰到要不要给朋友降薪,要不要从朋友公司挖人这样的难题,还是要不要给交接期间发生身体问题的不属于新公司法定医疗保险赔偿范围的老员工的额外补助,作者都选择了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解决办法。
这点上,就像查理芒格所说,
声誉和正直是你最有价值的财产。
第二:没有人会在意
为什会专门提出这一点?
我们在日常中,经常会畏手畏脚,担心做不好会丢自己的脸,然后陷入过往的错误中不可自拔,总是想着“如果xxxxx,就好了”。
作者给出的建议就是:
“与其将所有的心思用来哀叹自己的痛苦,还不如努力去寻找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出路,让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
不要花时间去懊悔过去,要所有的时间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因为说到底,没人会在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要怕丢脸(尤其是咱们这些普通人,真没啥脸可丢的,捂脸);
二是不要懊悔过去。
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心态从这两点中抽离出来,你就会发生连自己的惊异的变化。
因为你只专注于自己当下的进步,而不是活在自以为的别人的世界中。
这段时间,姐参加了一个演讲训练营。
训练营中大部分都是90后,身为80后的姐姐实在是觉得自己年龄太大,有点不好意思开口。
但后来想想,说不好又怎样?有谁认识你吗?就算有人认识你,还把你的糗事拿出去说,不是正好给自己一个自黑自嘲的机会吗?
所以,后面的姐那是相当放得开啊,居然还因此拿了几期优秀作业奖(害羞脸)。
这只能说明,当你把自己的脸面放下时,你才会真正专注于你在做的这件事。
因为专注,你做好的几率也随之明显提升。因为把事情做好了,你更有了“不要脸”的动力和自嘲的本钱,自信也因此而来。
书中还提到很多管理类的实战经验,
比如为什么要亲自给员工做培训,
从大公司转入创业型小公司要注意的事项,
主管和下属的沟通技巧,
陷入困境时要怎样做等等,
简短精悍有效。
好书,推荐。
(2)解读一下《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这周没能完整读完这本书。
一方面是由于工作加各种事情繁忙,
另一方面是由于这本书特别烧脑,与其快快翻阅,不如慢慢品尝,才能逐一对照应用。姐选择后者。
所以现在分享的只是读到目前为止的感悟,但已经足够反复咀嚼了。
这本书是著名的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力作,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深入浅出地阐明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
只是看着看着就会一身冷汗。
原来,自以为多么理性多么独立的自己,其实经常是在用直觉做判断,甚至已经被影响被利用了还不能自知,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先阐述一下大的逻辑。
我们的大脑其实是有两套系统在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
系统1指的是直觉思考,它是无意识的且快速的,还不怎么费脑子,属于快思考。
系统2指的是严谨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费脑力的大脑活动,属于慢思考。
有几个思考陷阱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熟悉感经常会引发错觉
当你在陌生的环境中碰到熟人时,你会有种轻松感。
或者当你在做题时,有一个选项是你认识的,你很可能就会下意识地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这些都是因为系统1的特点,认知放松是与良好的感觉相互关联的。
因为放松,会让你产生熟悉感,熟悉感带来正相关的直觉判断。
想想有多少咋骗行为是发生在所谓熟人之间、朋友之间就明白了。
由此进一步衍生开来,
如果你想让人们相信某个说法,
不管那个说法正确与否,
你就不断重复好了,
甚至都不必完整地重复这个想法,
只要重复一部分,
人们都会倾向于相信。
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这点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当年著名的“每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还有“恒源祥,羊羊羊”就是洗脑式的重复,来增强人们的信任感。
还有现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即使是假的,或者仅仅只是情绪的宣泄,只要被传播多轮,人们也就倾向于相信,所以才会有“后真相时代”的说法。
那对管理者来说,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被员工所接受,最好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两个字“重复”。
不妨想想马云爸爸,从去年开始就在不停念叨“新零售”(捂脸)。
第二:认知局限是最大的局限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两种原因。
一是由于“最省力法则”的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这个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使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
如果一项认知行为原本需要我们付出系统2的努力,但系统2下意识就会采用系统1提供的直觉思考结果,因为“懒”嘛。
你看,原来学习、认知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旦我们认为很轻松很好学习,那就一定是处在我们的舒适区内,基本可以判定为没动脑(泪)。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心流”状态。
其指的是一种能够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忘掉自己、忘掉自身的问题,全身心的投入任务中。
也就是说能够让系统2一直处于运转中,那么学习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上去。
据说硅谷已经研制出来类似的产品,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二是由“眼见为实”引发的。
其简称为“WYSIATI”(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眼见即为事实)。
这是因为系统1经常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并不是你不想全面了解,而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而又自以为全部都知道了,就会处于放松状态(参见第一点),不会启动费脑子的系统2,才会造成认知局限。
这一点就能解释为什么盲目自信的人通常都是不自知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提醒自己,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全部,也许我们只是被我们的大脑给骗了呢?
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多问问为什么,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才有可能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第三: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这是由于“框架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说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比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就会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更令人安心。
这点也就是提醒人们要学会“好好说话”。
尤其是经常需要写汇报材料的同学,可以好好琢磨其中的深意。完全可以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用同一组数据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让姐想起了《我的前半生》中的贺涵。也许最高层次的咨询师,就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用同样的数据阐述不同的角度的观点。
这个技能,得学。
极其费脑的好书,强烈推荐。
2、下周读书计划
(1)《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本周继续这本书,细嚼慢咽才更有味道。
(2)《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语录)
这本书已经在书柜里放置很久了,一直没敢翻开。
姐本身是很崇拜的查理的,可是他的每句话要能践行起来,根本不是看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
像姐这样追求完美的人,如果不能快速应用起来,潜意识就是不如就先不看好了。
但是,这周看了《思考:快与慢》以后才发现,真正的思考都是痛苦的。
如果你一旦觉得熟悉且轻松,那就不是处于动脑子的状态。
所以,下定决心,挑战一下懒惰的系统2,让这本重量级的书出世,哈哈。
PS:
《简单的逻辑学》已经第4次被截胡了,所以,索性就放在一旁,过段时间再读。
要不每次列到计划中又没能按时阅读,觉得太对不起它了。
3、公号写作
这周刚刚开始运营,和小伙伴处于磨合中。
也许还需要定位得再清晰些,可姐更愿意把这个公号当做自留地,分享所思所想。如果能为你带来一点触动,也不枉初衷。
所以,或许顺其自然就好。
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本周进度
这周主要进行方向调整。
考虑从两个方面重新着手,一个是内容运营,另一个是技术合作。
还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
2、感悟
前几天看了一篇报道,说中国出了首位00后的CEO,17岁的创业者李昕泽。自此,00后正式进入赛道,这个世界的中心已经向年轻人倾斜。
虽然有些焦虑,但姐还算个理性的乐观派。
就像特劳特所说,永远不会太早,永远不会太迟。
但是如果确实年龄有些大了,一定要记得多与年轻人沟通,保持好奇,否则就容易被世界抛弃。
所以,姐这段时间一直粘着姐家熊孩纸,甚至跟他一起玩QQ,因为他说“微信有什么好玩,QQ才有意思”(捂脸)。
五、本周拾遗
今天是教师节。
想起高中物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本质上就是螺旋式上升。
说来也怪,姐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数次想到这句话,有种窥见真实世界的不安、紧张和认同。
无论是从顺境中被打入困境,还是从困境中爬出来,总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然后就发现,最初的导火索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不得不感慨这强大的运行规律。
因此,近年来常常自我反省,尽力避免被换了马甲的同一件事绊倒。
年龄越大就越有点逆反,没能随大流在朋友圈发一句教师节快乐,但这并不妨碍对老师们的心怀感激。
这几天因为ICO事件,李笑来老师被骂得很惨。
姐没有玩ICO,也没能有机缘得以见面。但是,在姐最迷茫的时候,他的那本《把时间当做朋友》给姐指点迷津,让姐意识到是时候要换个操作系统了,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别人怎么想,姐也愿意对他说一声教师节快乐。
二姐于南方艳阳天下的咖啡馆
201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