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天写1000字读书•写作•遇见

只有了解,才能改变 ——读《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有感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13人  沐宸睿

“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当然不是。”

“那你干嘛还看这本书?”

“想知道童年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呗。”

带着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由源至本,再由己及人,概括性分析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自我个性背后的心理成因,以及恋爱关系中的心理机制。

这几类的概念科普,多已通过媒体上的各类渠道被我们熟知。但抛开已知,在谈到部分惯性误区,触碰一些人生礁石时,书中的科学论断又能及时拨云见月,将读者从浑噩的迷雾中一把拽出。

关于原生家庭

三个小总结:

① 自小缺乏“安全感”的人,成年后可通过后天努力填补上这份缺失。且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经过努力获取安全的人与那些从小就是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相差无几。

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个人特质的唯一因素。某些人格特质,就是源自天生,基因自带,且并不随年龄增长、后天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对一对双胞胎进行长期地观察实验,便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此处引入两个概念,以作补充说明:)

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自身在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

气质性格,也就是所谓的“秉性”,是那些在我们仅出生几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的“脾气性格”,它被看作奠定了人格的最基本的趋势特征。

③ 多数人或许对“机能不全的家庭”这一概念存在误区。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不健康的、存在问题的,在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称之为“机能不全的家庭”。它指的是在家庭中持续地、经常地存在冲突或者不端的行为,通常包含对孩子的经常性忽视,对家庭部分成员的虐待(身体/精神/性的虐待),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则容忍了这些行为的发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婚姻的完整≠家庭的稳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没有离婚,这段夫妻关系在法律上依然合法。但他们在家中高频争吵,甚至互相打骂。这样的家庭环境,显然是不稳定的。而这类婚姻完整的家庭,正是“机能不全的家庭”的一种。

关于自我个性

四个小贴士:

①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带来的好处暂放一边,我们不妨看看,如果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这样的特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书中提到,完美主义者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过度敏感。这点,反观身边的那些完美主义者(或是自己),我们不难发现,就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完美,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对方向自己表达看法、提出建议时,完美主义er总会下意识呈现出一种防御姿态。这类人在主观上,更倾向于把这些意见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强迫自己修正,亦或是冷淡疏离,避免“不完美”的暴露。

如果你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主创们提出了这样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a.意识到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b.为成功而努力,但学会为“足够好”而感到满足。

而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最好的尝试,就是试着自我接纳。在认识到真实的自己之后,学会宽容,与自己的不完美达成和解。

② 丢掉爱情中的“理想主义”。

青葱年少,总免不了会对爱情有所幻想。“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谁不想要?但在爱情相遇的初始,磨合的中期,都极难产生这样的默契。(如果有,多半也是巧合。)

爱情中的这点“灵犀”,拥有过就会明白。它并非是两块天生契合的无瑕美玉,而是多年相伴,坦然沟通,了解至深后的心头一点甜。

③ 关于内向者专属的“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指的是由于接受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内的社交刺激,引起的精神或生理上的不适,这种体验和宿醉很像。

通过刻意练习,内向者可以准备一些常用话题应用于必要社交,以免尴尬冷场。其他非必要的社交,融不进,不愿融,也不必强求。对我们而言,独处的空间,往往才是充电的来源。

④ 高敏感人群的特点:

1.对细节的感知力强;2.关注行为的意义;3.对情绪的觉察力高;4.具有创造力;5.富有同情心与同理心。

或许有人会觉得,高敏感人群总是容易想太多,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但一项发表于《人格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上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的人常常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更容易自我觉察与自我分析。

且让我觉得更加有趣的是:

对英国166名正在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服务的,且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那些高敏感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习得调整自己认知的能力。并且,研究者在此后12个月的随访中发现,高敏感的人的抑郁症状随之减少,而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变。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高敏感的人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感受和习得的东西,并学以致用。他们对于外部信息的洞悉和理解的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这个发现,让我想起了自己摆脱抑郁的过程。算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了。


关于恋爱关系

只有一点分享:

亲密关系中,请找到那个Mr./Mrs. OK,而不是Mr./Mrs.Right。

① 什么才是亲密关系中的Mr./Mrs. OK?

Mr./Mrs. OK,又被称为“Mr./Mrs. Good Enough”,意指那些虽不完美,但(于我而言)足够好的人。

② 为什么不找Mr.Right?

在问一个人,想要找什么样的对象时,不管那些各式各样的标准具体如何,最后终结到一点,很多人都会说,只想找到“对”的人。那什么叫“对”呢?

在部分人眼中,“对”,就意味着契合。

但对于感情中的彼此来说,是否契合,更偏向于一种动态关系。动态,意味着可改变。从这点来说,我们是否可以假设,两个不那么完全契合的人,可以通过磨合、沟通,最后变得更加相契呢?

若是一直执着于那个“对”的人,只愿意等待那个未知的出现,而不愿意和身边的人用心磨合。这样的执念,也未免过于为难自己了。

当然,与人磨合,也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总得是一个自己真心喜欢,在努力磨合后能够看到改进,看到希望的人吧。

相较于认为“一定要遇到对的人”(这个“对的人”是关系的主宰),认为“和谁在一起都无妨”(缘分是关系的主宰)只不过是对亲密关系的另一种极端的思考方式。两者在本质上,都是认为感情的事不受个人主观意志与努力所控制。

③ 怎么找到Mr./Mrs. OK?

在寻找的过程中,明确我们的边界。知道哪些“绝对不行”之后,再在非绝对的范围里,尝试寻觅,且不做“提前预期”。比如凭着第一印象判人死刑。

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也要多给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过早地对一个人下定论。

在成长的年月里,愿我们都能通过努力,找到真正的自己。

于前进的道路上,宽容接纳,收获蜕变。

一切,并不是童年的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