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用思考来成就自己的
当诸多旧有的方法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该追问现有方法的前提——方法论,追问方法论中的思维方式了。
人因思考而改变。教师成长的本质,就是由问题的提出者变成问题的解决者。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向。
教师要靠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思考来成就自己,让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成为成长的契机,去思考、去探索每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并且多角度、多层面去寻找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线性思维、实体思维、二元对立思维、简单思维方式向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多元并存思维、复杂性思维方式转换。
教师需要非线性思维。当我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事物时,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有因无果等情况均可能存在。
教师需要整体思维。要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认识,必须整合各个层面的认识,全面综合地去把握,因为系统整体呈现了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特征,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另一方面,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也离不开对部分的认识,因为仅仅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事物进行把握也往往是模糊的。
教师需要过程思维。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即我们要关注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其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展开的。
教师需要情境思维。任何特定的事物总是存在于当下,它不仅与普遍的规律相连,更与特定的情境相连。
在学校,长期生活在一个单一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无形中会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往往远离了科学,变成了僵化的、危险的思维。
教师习惯性的教育思维以观念的形式沉淀在头脑中,对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实践发生作用,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对教学事件的处理。一个教师,对自己潜意识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能做任何有意义的反省,那么,他只能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而止步不前。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走方式,改变自己陈旧的思维习惯,成为自己的解剖者和研究者。
改变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和重构自己对教学实践基本看法的理解的过程。这就是反思性的思考,即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乃至细节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
反思性思考,教师要能从学生眼中发现他们对自己教学的感受,检查和确定他们是否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自己所期望的意义。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评估,教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可能是不知情、不适宜或有害的。
反思性思考,教师可以把同事作为借鉴、顾问或批判型的伙伴。同事能帮助教师本人回顾教学活动,并提供他们的理解,指出那些不为自己所知觉到的一些方面。聆听同事经历,同样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依据的理论。
反思性思考,教师可以阅读他们所从事的实践领域之内的文献,以鉴别和解释自己的教学经历,检视、修正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18.3.1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