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瑞教授哲学经典

学习《论语》几点感悟

2019-04-26  本文已影响5人  抱朴讲堂泽溪

这次的课听得清清楚楚,不但了解了文本的意思,还了解到意思后面的意思。以下几点特别有启发:

1.仁者必有勇,对道义的笃信是勇之基石,对道义的追求和弘扬是疗伤的良药。从“应对”后半段选取的条目中,可以看到夫子的困厄与伤痛,在匡被围、在宋遇横、晚年丧子、痛失颜渊,怀抱治国良方而无处施展,但在《论语》中,夫子所有的呈现都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有伤痛,但是没有颓废;有叹息,没有愤懑;有批评,没有抱怨。常常想,如果一般人有如此的遭遇,将会如何呢?

今天杜老师课上,把这种夫子应对横逆勇气背后的逻辑解说得很透彻:孔子是笃信道义理想的人,这理想不是个人的,而是天然就该如此,可以说就是“天”本身,因此,无论面对什么,夫子从精神上就没有一点害怕。我想孔子了知自己一生的使命,他已经达到没有私利私心的境界,因此他一切的思考核心都是载道和弘道,而早已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没有个人得失的仁心,才会在困顿中生出无限的勇气来。

2.今天发现,只要抓住“私心”这个症结,就可了知外边显现出的所有症状。这是我听杜老师课到今天的一个发现,以前就有这个体会,但今天是非常清楚地明白了这个肯綮。只要有私心,就会处处有我,或矜或伐,或隐或诈,且这个私心变化多端,弄出千种险曲、万种机伪。老师讲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又是层层拨开,问为什么?看到种种借口后的私心,这才是真正让经典起到良药的作用。

(杜老师今天把“敏于事讷于言”变为一句通俗的话:事要急着做,话不用急着说。真是非常警心。)老师讲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再问为什么?说:如此,必是和那个国家的上层结盟了,进而再分析到《孟子》所提的状况:“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自以为有功,其实是“民贼”也。我想,讲论语到这样的深度是很少的。

3.道的呈现为“礼”,“礼”的背后是“敬”,“敬”的核心是对人如对己的“关心”。这一个体会,得益于杜老师对于“师冕见”这一节的演绎,我现在觉得这个课不是一般的网络课程,而完全是“道”的呈现和传递。在这一节里,杜老师在开始就直接说:小心,前面有个水坑,这里有台阶,这就是椅子,您坐下,这屋子里一共有5个人,您正前方两码是某某,您的左边是某某,您的右边是某某和某某,他们都是什么身份,爱听慷慨激昂的音乐。

我本来一直在埋头记笔记的,老师的声音一开始,就让人心里有一种特别安顿的感觉,能感到这声音中真切的体贴,我觉得这是一种充满现场感的示范。这一节让我立刻联想到那天在朝阳见张先生的情形,张老师也是盲者,今天想来,我当时的体察是完全不够的。

4.关于“父子相隐”一节,是涉及到人类社会价值基石的问题。一切的法律都是为人所制定的,是用来规范人的,但规范的目的就是要让人遵守起码的行为底线,如果一个人连保护父母的意识都没有了,那么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土壤就没有了。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今天的课,听得很清楚,没有问题.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福田心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