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海子
跋《海子诗全集》
在从事现代诗写作的众多诗人中,以质量和数量为标准,顾城与海子就是我心目中的「李杜」。
花费十日左右把《顾城诗全集》看完,《海子诗全集》则用掉六天时间。
阅毕,引起共鸣的诗句不少。但对诗义及在主旨的把握上仍差强人意。或者可以说「不懂」。
相对而言,艾青的现实主义诗歌,席慕蓉的抒情诗,就比较「浅显易懂」。不需读者反复揣测,诗义一读自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
——席慕蓉
我喜欢出发 喜欢离开
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
千山万水 随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
我喜欢停留 喜欢长久
喜欢在园里种下千棵果树
静待冬雷夏雨 春华秋实
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
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
我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
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
我喜欢在夜里写一首长诗
然后再来在这清凉的早上
逐行逐段地检视
慢慢删去
每一个与你有着关联的字
以上二人大部分诗都如此——直抒胸臆。诗歌的主旨结合文字本身、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都能得到一个大致相同的答案。
顾城与海子的诗则不同,诗意「模糊朦胧」。可作多种解释。
顾城的诗模糊在「意象跳跃」,海子的诗似乎是一个「整体象征」。
8月份读《木心诗选》,依然颇费心力。其诗充满「异域风情」。与本土作者相比,遣词造句更具张力。
英国
——木心
在乡野
圆月
耀眼地亮
月光下
草坡上的羊
稍稍靠拢着
我问
大雷雨,羊呢
都没回答
英国人爱马
我爱马也爱羊
绿茵上的白点点
昨晚大雷雨
四野闪电
想念李尔王
羊和李尔王
在雷雨中叫
叫了很久
丘陵横亘
苍翠宁静
无过,也宜思过
阴阴的天
橡树王国
壮志未酬似的景色
其实不管是「诗意明显」,还是「诗意模糊」。
诗歌都是作者自己所独有
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喜欢一首诗
往往喜欢的都是
断章取义
我一直坚信:
(1)所有的名著可能都被过分解读。其中或许也存在着最正确的一个解释。
之于名著,学术者需要的是通过考证无限接近作者的本意,即「我注六经」。
普通读者则可以抛开「作者」,让名著为自己服务,为生活服务。即「六经注我」。
(2)文字本身就存在一种迷惑性,使读者阅后立即产生某些「先入为主」的念头,即「望文生义」。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高考阅读题」,作者站出来表示: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我们喜欢一首诗,往往是从其中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喜欢诗句创造出的画面、场景、观念或信仰。它可能是你正在经历着的,也可能是你从前经历过的,抑或你未来所憧憬着的。
诗歌的美就美在——
像茶酒般愈品愈香醇;
像灵感烟火般瞬间顿悟绽放。
很多人在读海子诗之前,或多或少受到「他曾自杀过」这个背景影响,于是「带着有色眼镜」审视海子的诗。总是认为某某诗透露出其自杀的征兆。总是认为某某诗是在强颜欢笑,其实是作者内心极度绝望的写照。
不否认可能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带着这种「阅读期待」去品味海子的诗,首先便奠定了「死亡绝望」的气氛,一定存在误判的情况,一定不是一种最正确的切入视角。
悲伤的人不是每天都悲伤
绝望的人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
自杀的人也曾热爱生命
西川:
或许臆想和误会悉属正常。一个人选择死亡也便选择了别人对其死亡文本的误读。
「人们极少因为反思而自杀」,的确,每一个人的自杀都有他的导火索,海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