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笑看雨巷寻客尝:与家琪老人共品古镇龙南的百年烟雨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貓耳酥酥

        我相信在每一位国人心中,家乡都是最为深情坚定的信仰。只是我们越是长大,越是远离,越是长大,越是网不住渐漏渐少的记忆。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乡,我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更远的地方。”

                                                                                                           ——宫崎骏《幽灵公主》

        总是有很多东西蓦地勾起彼此心中始终温润的那个地方,亦如这一次拜访的课题。恍然发现,生活十余年的故乡,我们却从未真正去了解她,她的过去她的气息。

龙南县杨村镇

        清明雨没街巷。我悠然走着,去拜访我已逝外公的旧交林家琪先生,从他的白发,笑容还有眼睛里一寻我错过的往昔。林老先生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龙南县红杨村,曾进修于赣南师范学院数理科。这位饱经沧桑学富五车的先生,在说起家乡历史事记时饱含深情,年份丝毫不差,这带给我莫大的感动。

林先生的书架

先生述龙南

        我们的家乡——龙南,的确是个不大的地方。她坐落在江西省的最南端,隶属赣州市,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建县,开始进入历史的眼帘。

《龙南县志》 林先生精心保存的书籍资料和笔迹,下为嘉靖《赣州府志•龙南县图》

“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郡县释名》

           总面积1640.55 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从这张图上能看到我家哟

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影

《龙南县志》

        《龙南县志》共有记载的农民起义6起。人们勇敢站起身,毅然上路义无返顾。

        光绪二十八年(1902),龙南县兴办的第一所学堂龙门学堂建立。林老先生小时候家里并不能承担此类学堂的费用,他上的是“村小”。县里有多个村落,同姓聚居一起形成小村落,也有杂居的大村落。

        光绪三十年(1904),天主教第二次传入龙南(第一次为道光年间)。虽然在我的印象中,身边的老人多数信仰于唐朝便传入的佛教,就像我的外婆。

        宣统二年(1910),龙南邮政局成立,当地人们为能与在乱世中离散的亲友联络感到欣喜。

        宣统年间(1909~1911),邹宽接任知县,但也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成为了我们的最后一任知县,直接见证了封建王朝的陨灭。

        民国元年(1912)2月,废除县衙署,改立县公署。同年,孙中山半身侧面像开国纪念币在县内流动。

        民国3年(1914),袁世凯头像银元开始在县内流动。

        从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民既单纯又虔诚。值得一提的是,龙南县在古时名为“虔南”(1121-1153年)。

民国钱币

新民主主义革命巨变

        1922年起,历经原驻北伐军撤离、北洋军省防高凤桂部1连兵力进驻、北洋军河南陆军1连兵力进驻、滇军第一师1连兵力进驻、北洋军中央第六师1连进驻。

        直至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龙南,于11月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党部。

         1929年,红军2000余人汹涌而来,途径龙南向邻县定南进发。这时国民党龙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刚结束不久。国民党加紧剿共,并于1932年成立铲共团。1935年,4县联合铲共团突围红军200余人。1937年,县政府为了截断山区人民与红军的联系,强迫移民并村,并将边缘山区的农民50余间房屋烧毁。林老先生说,水连口的烂泥凹有百姓为死难者建的义冢。那些年,纷纷扰扰的战争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人们心存怀念和悼亡,即使时代给他们留下的只有心痛和沉重。

铲共义勇队”队旗

        1937年11月,龙南县100余人编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45年6月,日军侵入龙南,占领龙南半月。但在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的喜讯后几天,国民党陆军五十六军司令部进驻。

        1949年8月19日,那个林先生和其他龙南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夜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龙南。

        在这数十年间,龙南接连成立电报局、卫生院,创办《龙南日报》、附属小学,成立民众教育管、长途电话管理局、县立幼稚园,开业银行等等。还有我的母校,龙南中学,于1939年由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先生创办兼任校长。一经说起,多少人还记得自己母校的全貌呢?

江西省龙南中学

先生叹龙南

        问起林老先生的过去,他感慨万千。也许经历丰富的人,总是会在回望时一叹沧海桑田。先生最怀念的,是母亲和祖母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在灶台忙碌,不一会就能做出简单却难忘的美食。

        还有的,就是只有三个科目的学校。几经波折的求学之路。大食堂。听广播。草编织品。黑板报... ...

着客家衫裤的客家女孩,我也仅仅是小时候偶尔在乡村见过老人这样穿,如今已然成为龙南县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服饰。

        以及我们的老房子。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南下迁徙的汉人留下了“客家”之名,龙南的客家围屋也是其中的重要组分 。关西新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则要更早。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龙南的围屋的斗争)中提到土客籍问题和当地土人与客家人的具体矛盾。客家围屋的出现,是客家人争取生存空间,而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龙南关西新围

        九连山,巍然壮阔如云似海,或峰脉交错沟壑万千,或平稳绵延小石清泉。在林老先生的那个年代,是个住了许多知青的地方。

        在九连山出生长大的,也包括我的恩师,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廖健琦先生。

龙南县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云海

先生爱龙南

        先生一生热爱文学和书本,未曾停止学习。他在七十岁那年,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他拿出作品给我看时,我惊讶不已,但更感到眼前这位老人有多值得我尊敬。

林先生作品 林先生作品

        林老先生曾历时八年,与族人共编写《龙南林氏族事录》。

        我问先生,在他眼里过去的人们,和现在的我们相比有怎样的不同。先生回答说,现在少了的,就是吃苦的精神,奋斗的精神。

《龙南林氏族事录》 林先生翻阅珍藏多年的《龙南县志》

        我不过是位寻客,试图回到曾经的雨巷。我不解这江南烟雨茫茫,兴许春风见笑而。远离故乡的我们,即使未曾亲身体味,也略能从泛黄的纸张长辈的口目中得到机会追溯故土伊始的那段,像最初的自己一般。家乡便是信仰,是我内心最柔软坚硬的力量。也知水秀山清眉远长,何时归来闲倚小阁窗?

        感谢林家琪先生同我共品龙南烟雨百年。感谢我的家乡。

摄于2016年春季

参考文献

龙南县志编修工作委员会1994年10月第一版《龙南县志》 中央党校出版社

龙南林氏族事联络处 第1期《龙南林氏族事录》

龙南电视台2014年5月28日《品味家训》系列栏目

龙南信息网龙南综合信息门户 http://www.jxln.ccoo.cn/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 1 (1991)。

明·嘉靖《赣州府志•龙南县图》

清·浙江鲍士恭家藏本《郡县释名》

中国钓鱼协会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中国钓鱼》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