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污染,才不是只有雾霾那么简单。”

2017-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电耐斯

今天开始,西电耐斯头条号开始更新《史上最全空气净化器解读》系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欣赏,也欢迎大家关注西电耐斯官方微信号air管家,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系列文章内容!

** 温馨提示: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内容出自西电耐斯头条号。在微信公众号中转载时,不应设置为原创。**

------------------------------------------------------

最全空气净器解读(精简版)

随着雾霾的日益严重和大家对于购买空净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网上经常会有类似的问题。

网友:老公不同意我团购七八千的空气净化器,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网友:老婆非要购买快上万的空气净化器,她是不是太败家了?

各位,这两道题做出来清华北大不是梦!

为了让各位能够轻松TOP2,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份简单易懂的最全空气净化解读。

通读全篇,你就是空气净化界最闪亮的老司机!

以后谁再想在空气净化方面忽悠你……

问过你修炼的火眼金睛了吗?

当然了,既然是精简版,深入的枯燥学术就不一一赘述。如果大家还想更深入了解成为空净器界的车神,欢迎自行谷哥度娘,或者来勾搭小编。(微信搜索公众号@AIR管家)

好,我们言归正传。正式进入本系列文章正文。

【一】说出来你不信,室内的污染比室外还要多!

你是否还记得,去年的冬天被花式爆表的雾霾支配的恐惧?

不管近视与否,十米开外男女不分,二十米开外,人畜不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你我手牵手却看不见彼此的脸。

那雾霾究竟是什么?

雾霾,是一种特殊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造成视程障碍。

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

在复杂的雾霾的组成成分中,有害物质大部分富集在细颗粒物(PM2.5)上。

数据上看,PM10、PM2.5就是直径为10微米和2.5微米的微粒。

PM2.5、PM10与头发的对比图而,头发的直径

http://baidu.baomihua.com/watch/5111995958755093419.html?page=videoMultiNeed

(3分钟关于PM(0.1-100)的小视频助你更直观的理解)

在家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缕阳光光柱里翻飞的微尘或者桌面上落下的灰,就是是PM50和大于PM50的颗粒物。这样的颗粒物,人体的鼻腔是可以大部分过滤的,所以对人体的危害也不是特别严重。

而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的PM10以下微粒,是凭借肉眼无法看到的。其中,PM10是可以到达咽喉的临界值,它积累于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PM2.5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则可以一路下行,进入细支气管、肺泡,血管,沉积到肺泡和血液循环系统。

因此,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PM10以上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更重要的是,PM2.5一旦进入身体,就很难再排放出去。这并不是像偶尔的感冒一样可以增加抗体,感冒可以治愈,但吸入的雾霾却无法排除。

雾霾的危害

1: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来自欧美的研究数据显示,PM10每增加10μg/m3,肺癌发病风险增加22%,肺癌死亡率增加15%-27%。事实上,雾霾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远不止慢性疾病,而是从急性的肺炎、哮喘到长期的肿瘤等全方位的显著危害。同时,据卫生部的调查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二十几类死因构成百分比中占据首位。

2:引发心血管疾病。2013年《欧洲内科学杂志》对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暴露于PM2.5,均可引起包括心梗、中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静脉栓塞等一系列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增加。而随着血液循环,雾霾的堆积还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的病变,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

3:认知功能损害。调查显示,怀孕期间暴露于空气污染会显著降低儿童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婴幼儿暴露在污染空气中会造成记忆力、智力、语言能力、注意力等多方面损害。对于老年人,居住在空气质量堪忧的环境中,认知力的衰减会更为迅速。这些损害,在青壮年身上也一样存在,因为雾霾的攻击是无差别的,只是青壮年的身体素质较好所以反应不如敏感人群明显而已。

4:造成情绪问题。雾霾严重,容易造成人情绪失落。想一想,好好的出游计划,却因为严重雾霾天气而只能待在室内。视野中长久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大概没有几个人能保持心情畅快,尤其是对于渴望接触外界的小孩子。

这是2016年12月的雾霾污染分布图,一眼望去,我们便可以看出来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雾霾之中,污染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

根据滴滴出行的大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乘车去往医院的人显著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3.5%。而污染最为严重的华中地区(地图上那一片红到发紫的区域),增幅更是达到了18%。其中,患病人数增幅最大几家的医院,几乎都是专业的儿童医院。(数据来自搜狐新闻健康界)

这样官方的文字和数据很多人现在看起来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人在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总不免怀着一丝侥幸的念头。想想去年冬天雾霾压境的时候,我们不也在社交网络上兴奋地开玩笑自嘲在“仙境”么。但我想那些调侃的人中,大概都是没有亲人朋友正在医院治病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即使患病的几率看起来并不高,可一旦不幸得病,那么这个概率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便是百分之百。

那雾霾就不可以治理吗?

在我们之前,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都成遭受过类似的污染,而他们花费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彻底治理好了污染。从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雾霾的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是一项短期难以完成的工作,其原因想必大家都懂。那么在雾霾的治理仍旧任重而道远的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为自己和家人的呼吸争取一方洁净的空间?

想必大家在各类的文章新闻中都有所了解。除了佩戴专业防雾霾口罩,及时清洗,食用润肺食物,多喝水这些基础的手段。闭门不出,是很多人做出的最为简单的方式,也是很多机构在雾霾来临时对民众的建议。

可我们仔细想想便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既然PM2.5都能穿透细支气管和肺泡,那么紧闭的门窗就能挡住污染的空气吗?

显然不能。

事实上,细小的PM2.5会通过门窗各处缝隙扩散进入,导致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步下降。数据表明,在西安室外污染指数达到300左右的时候,室内会保持在160左右。而污染爆表超过500的时候,室内的PM2.5指数达到了280左右;通过重污染过程的实地测试,我们得出结论:在不用空气净化器的情况下,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将会是室外的50%-70%左右。

这,就是残酷的真相。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的室内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雾霾污染,而我们总不能在家里也时时刻刻带着口罩生活。

购买家用空气净化器,让空净器代替我们吸掉看不见摸不到,却正在不断侵害我们身体的室内雾霾。

肯定会有人看到这里说,合着这就是一篇推销空气净化器的软广啊。

不,这是一篇硬广!

空净器是健康投资,必须要买。这一点,想必已经购入空净器的人大都深有体会。莫要等到被这看不见的敌人打败,患病而只能痛苦住院的时候再追悔莫及。

冬天的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天让PM2.5走入了大家的视线,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雾霾不过是环境污染的其中之一。你以为回到了温暖的家就能躲开这些污染,却不知道还有比雾霾更严重的室内污染,也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我们的身体。

这其中最为罄竹难书的便是装修带来的污染物——甲醛。

甲醛:一种无色,极易挥发、刺眼、刺鼻、刺喉的物质。40%的甲醛溶液即是福尔马林,它广泛应用于木业生产中,是生产板材过程中提高粘合剂粘合牢度的主要原料,其毒性排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目录的第2位。

研究表明,当所处居室内的甲醛含量大于0.1mg/ m,有异味和不适感觉;大于0.5mg/ m时,眼睛受刺激流泪;大于0.6mg/ m时,恶心、胸闷、呕吐,咽喉不适且疼痛;大于6.5mg每立方厘米时,可引起肺水肿、肺炎,甚至死亡;当空气中达到30mg/ m时,可当即导致死亡。而即便是低剂量,长期接触也会引起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畸形,甚至白血病等癌症。

相信很多人听说甲醛都是在装修房屋的时候。

那装修后如何去除甲醛?

1.通过开窗通风(最简单有效,但此条雾霾天慎用)

2.放置活性炭

3.种植盆栽

4.空气净化器

最后,三句话总结本篇内容: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雾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PM2.5。

2、PM2.5是可吸入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你的气管、肺部、肺泡、甚至血管里的那种。

3,雾霾天,即使关上窗户,室内的雾霾值也基本是室外的0.6倍。而门窗封闭性不严实的,你这就是和雾霾零距离亲密接触。

4,室内污染并不比室外少,甲醛的危害不可忽视。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目前的空气净化器市场可以说是乱象横生。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的市场销售额在2016年达到了142.9亿元。而2017第一季度增幅更是高达47.0%。

显然,这个新鲜事物正在迅速地扩大市场。与之相伴的是各个厂家轮番轰炸的广告和宣传,很多消费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被忽悠着交了“智商税”。也很多消费者开始怀疑,凭什么一个风扇+滤网,就能卖到三四千甚至更高?竟然比功能实用,效果立竿见影的空调和冰箱都要昂贵。

下一篇,我们将从空气净化器的核心组成滤网开始为你解读。

-------------------------------

** 温馨提示: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内容出自西电耐斯头条号。在微信公众号中转载时,不应设置为原创。**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