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码头
提起码头,我也情有独钟,多年来走进故乡亦或离开故乡的第一步都是从码头开始,故乡的码头存放着我的渴望和眷恋。在以船代步的水乡,南阳人的生活里也离不开码头,但凡离乡便要坐船,而船就停泊在码头,码头便成了我们的“车站”。
从我跟随祖父母生活起,故乡的码头便装进了我的记忆。我家依河而居,老屋后面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那时的码头在离家不远的集市,集市有个显著的地标——石拱桥,因此那时的人们都习惯地将码头称为“桥头”。
其实,桥头除了一座躬身弯腰上百年的石拱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说最能拴住我记忆的地方,那便是一棵粗壮的柳树和几个光滑的石阶。那棵柳树,腰身粗枝条密,经常是一副长发飘飘的样子,儿时跟祖父到码头坐船时常会顺手扯两个柳条,编这弄那;再说那石阶,每一块石头都滑溜溜的,而且被岁月吻得光彩熠熠,犹如一面面镜子。夏天坐在石阶上等船,那绝对叫一个透心的凉爽,若是在冬天,那就免了吧,大人会吓唬小孩一样地说道“别冰坏了肚子拉稀,拉在裤子里可就麻烦啦!”那时桥头的船都是开往鱼台,我多次从这里跟祖父去鱼台县城进货。
上了初中后,我才听说镇政府后面还有一个码头,也就是南阳人嘴里常说的“公社后门”。南阳镇过去是公社,后来才被划成了“镇”。公社后门的码头面湖而建,站在码头便能放眼烟波浩渺的南阳湖,岸头由一块块规整的石头砌成,而且颇具规模。公社后门的船只比较的多,大船小船、客船货船大多都会在这里停靠,这里不仅有去往鱼台方向的船只,而且还有去鲁桥、丁楼、张黄的船只,船只往来频繁,人们出入方便,一下子就成了码头家族里的老大哥。码头上过去有一个用芦苇搭建的简易亭子,供人等船,夏时能遮阳,冬时能避风,也着实帮了人不少忙。公社后门的码头沿用至今,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快艇、游轮也相继靠上了他的臂弯。
近几年,随着南阳古镇的旅游业不断地欣欣向荣,来南阳旅游观光的人儿越来越多,于是故乡又新建了“红色码头”。红色码头在我家东面,相距约三里地,它建在景区之内,面湖而立,背后则是景点“魁星楼”的新址。红色码头也是新时代的一个孩子,周围有兴建的亭台,有高耸的牌坊,还有木质的长廊,着实是一副新面貌,一派新气象。游客来南阳旅游,登上红色码头便进入了景点,两旁是奔流不息的湖水,面前是缓缓走来的历史,一个码头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始,着实会让人有这种非凡的体验。
其实,故乡的码头远不止三个,还有好几个小码头、临时码头,它们同样为南阳的发展出过力,甚至是立下过汗马功劳。记得2003年前后故乡修整过一次运河,当时的码头搬过好几个地方,多数情况都是以河岸为码头,一块长条木板便连通了上船下船的“路”。或许,有些码头还未被人记住时就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历史不会忘记它们,水乡更不会。
时隔多年,我也成了故乡的游子,成了码头上的船,随时要为了生活奔走他乡,偶尔也会为了思念匆匆返航。不得不说,故乡的码头时常紧贴着胸口,它最懂我的乡愁,也最清楚我在哪儿漂流……
作者简介:
马加强,31岁,济宁微山县人,残疾人写作爱好者,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