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上的牛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因为大家都比较喜欢历史,所以不知不觉地谈到了历史人物。他跟我说最讨厌的人就是项羽,因为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且自私自利,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当下属立下战功时,他舍不得奖赏他们,把城池和财富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印信都快包浆了还紧紧攥在手里,而失败的时候只想着自己的美女和乌骓马,太没有丈夫气概。而相反的是,刘邦为人大方慷慨,常常会对立功的下属大加赏赐,显得仁慈而又大度,所以他理所应当取得天下。
而我对此观点则不以为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跟他讲,短时间内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把时间范围稍微拉长,就会发现其实刘邦和项羽骨子里是同样的人,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而刘邦只是比项羽更加阴险、城府更深。
刘邦的慷慨、礼贤下士都是暂时的,是因为革命还未成功,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不得已而为之。为了笼络人心,他给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将领都封了王,显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而一旦革命成功,就立马凶相毕露,立下白马之约“异姓不封王”,把这些功臣一个个除去,手段之毒辣阴狠让人不寒而栗,以前那忠厚长者的形象荡然无存。尤其是处心积虑诛杀韩信的过程,甚至可说是下作至极。这种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与项羽的不赏赐又有何不同呢?只怕被狠狠地利用后再杀掉的人会更痛苦、恨意更深吧。
我想我那个朋友只是怒其不争而已,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喜欢项羽的,只是很遗憾他没有取得天下,所以带着深深的恨意,因此才开始讨厌他。
这让我联想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在他倒霉的时候,范蠡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边,而大夫文仲也为复仇而殚精竭虑,他提出的“伐吴九策”对于越国灭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灭吴成功后,范蠡便急流勇退,并且劝文仲说勾践性格阴毒,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劝文仲与自己一同离开。而文仲却认为自己立有不世之功,勾践没有理由杀自己。最后的结果,范蠡逃到齐国成为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而文仲则惨死在勾践手下。
所谓的礼贤下士、同甘共苦只是画饼充饥而已,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藏在山盟海誓的背后,并且披上了一件华丽耀眼的外衣。
这就好比庄子描述的祭坛上的牛。把一头牛披上鲜艳的披风,供养在寺庙里几天,拿最好的饲料喂养它,目的不过是为了在祭祀仪式上杀掉它。
人性之复杂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谁又敢说自己能看清楚一个人呢?即便是最老谋深算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需要很长时间,而要看透一个人同样需要甚至一辈子时间。中国人常讲盖棺定论,这实在是一种智慧的说法,只有棺材板盖上的一天,才可以对一个人下结论。
对于一个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观察和等待,不要轻易下结论。长这么大,经过这么多事情,我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不要崇拜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