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看清本质才能用好工具

2021-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熊妈·共读】真的用过之后,才能发现一个好方法的“真正重点”在哪里!

“设分种收卖”,每个步骤、每天都需要重新完整进行

先确定当天的“任务总量”,再细分到每个番茄的挑战目标

如果对番茄内的任务量预估不准,没完成或者提前做完了咋办?

在休息的间歇及时调整接下来的番茄内容啊!

让每一个番茄都成为一次周期短、见效快的对“目标&执行”的反馈

用“番茄学习法”,就不再只是“为了更快完成作业”的小技巧,还能锻炼出对生活有规划、对自己有追求的高端技能[呲牙]

2021-08-05 04:58:03

请大家复盘一下昨天自己使用和计划番茄钟,最后带来的感受,也算对自己的昨天践行进行一个小小总结。

首先按计划完成了自己的分析书内容,画思维导图的训练,要求做到结构清晰,逻辑顺序李清内容无遗漏,完成了英文一篇和中文4篇的内容,但是在时间上估计有误,原本觉得15分钟就能完成,事实上最后用了三个环节中的实践也就是45分钟。

其次是描写练习,原本计划是15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目标是要达成60%以上的客观描写,最后写的效果文字内容对描写的把空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间预估依然存在较大的偏差,最后只完成了300字左右。

最后一个是语音写作,20分钟目标,完成4800字,可能最后还差一点点,我发现最近与血的速度总是不太上得去,可能跟脑子里面想的东西太多相对有关系,这也向我提示着最近可能不太找得到那种直接表达的节奏。

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最好的在于对于孩子忍住了功利性要求,比如说请他批改作业的时候,没有要求必须要朝哪个方向,在看到他能够看出描写部分时,也没有加上多一点的要求,这一点是我自己刻意去做的。

因为如果有太明显的功利化思想,很可能导致孩子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后续就无法开展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所以孩子后来在晚上也愿意用语写的方式完成自己下午撸猫的体验,刚好昨天晚上9:00上英文的写作课时,老师讲到的也是fact和opinion之间的区别,本来想的是入睡前跟孩子稍微聊一下,结果他在听故事保持轻松的状态就没有太假。

今天也要把这个再给孩子做个梳理,就借助我自己描写的情况来进行分享,让它更好的区分,并且把这两个英文字母能跟内容对上号,我觉得昨天在上课的时候,它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影响了,但是不是很清晰。

我能够感觉到小熊现在学英语的时候有很多模棱两可,这种感觉就是他大概能够猜到是什么,但是因为后下来以后没有人快速计时的帮他做总结,以前我总觉得这叫通过大量的练,但事实上他联系的量跟不上现在的需求,我又以前总是忌讳给他讲中文,其实没有必要的就直接告诉他中文内容是什么就好了。

他们现在接触到的英语学习翻译是一个不可跳过的坎,以前我总觉得这会造成中文的思维方式,但其实是否造成中国的思维方式,跟他有没有被提示过每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并不直接相关,最终还是要靠大量的听说练习换言之,就算一开始是翻译的有中文思维,只要他练习的足够多,运用的足够熟练,也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

就给我一个提示,如果我们仅限于某种观点,甚至有点刻意强调,未必见得是好事情,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就是刚才的翻译这件事,如果他能够从翻译成中文之后,伊然联系加大带来最后的英文思维方式,那么也要好过,你不给他翻译也不加练习,最后他可能没有这样的环境,或许一开始你认为他没有受中文思维的影响,但其实到后来英语学不好,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2021-08-05 05:03:21

2021-08-05 07:00:50

原本还是打算今天共读的时候跟大家反馈和点评一下,昨天当小老师的一些使用情况,其实真的是分两个层面哈,当小老师原本在昨天的工具里面要求的是孩子从复习的角度去给家长讲解学习的内容,而昨天我的使用呢,只不过是在形式上借鉴了,老师这个身份事实上用到的不是他讲课的这种职能,而是批改作业的职能。

既然只是借用了一个形式,那是不是说没有达到原先锻炼效果呢?我觉得并不如此,因为不论是讲课还是B改作业,老师都有一部分内容是要对自己所教授或者怎么修改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的,虽然他借鉴的是老师的形式,但是他时机操作的是,昨天的阅读当中关于主动学习这一部分技能的锻炼。

这也是昨天所读的内容当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所有的看书也好,抄解生字也好背诵课文也好,这些都可能只是应付差事的被动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是参与思考的主动学习,只是单从这个表面上,我们是无法清晰的分辨它究竟属于哪一种的。

但是要判断内容是否正确,重述写作交给别人,这些可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主动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达成主动学习,那就尽量找这些不需要任何疑惑100%确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选那些可能是主动学习,也可能是被动学习的难题来困扰自己。

现在回头去看,昨天我邀请小熊来批改作业,一方面是他得对我的内容有一个总揽,第二就是他得看我到底是不是按照某个要求来做的,这其实对他自己是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我要做到,而且他的判断的时候他也要做到,但这个判断对他来说不那么压抑,因为看起来他是处于比较高端的一种状态,就是它的位置是相对高于一层的。

当然我知道孩子也不是马上下来就能够做到,我在判断你的这个内容对不对的时候已经深入去了解过,像昨天他给我98分的作文也好,100分的思维导图也好,可能并没有很认认真真的去看,但是我的目标只是培养一个兴趣呀,兴趣是第1部,我是分步骤进行的。

就像今天开篇的分享当中,盼盼提到他和儿子,每个人都进行了一个描写,然后互相给对方评价这个做法好不好呢,我觉得没问题,因为他的孩子已经有描写的习惯了,人家在这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提基础,所以他可以把培养兴趣和做出判断,更高的要求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但是小熊现在很明显它对于描写还没有个整体的概念,如果一上来就对他提这个要求的话,他可能就连原本感兴趣的那部分当老师给妈妈看都一并抹杀了,因为他不想做描写那个任务,所以你看干脆连原本这个比较简单,我可以轻松实现的也一并拒绝。

就这种情况,我我就要分两步走就先走横轴上的目标再延伸到重走上去,这样一来对我来说可能需要拉长时间,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但是每一步都很踏实,最后不管停在哪里,以前取得的成就都不会白费。

这也是我现在拼命要提醒自己的,对看起来有时候一步就可以完成两个内容,但是如果这两个内容都不是很踏实,甚至是因为其中对一部分的抵触会带来对另一部分的直接排斥,那可能连1/2的效果都达不到。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孩子,对表达,对写作,对我希望他了解这个东西的兴趣,把它像保温壶一样的保持住,这个保持在书中,赵周老师说到要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鼓励他。

所以现在我的操作就是在用当小老师这种方式去鼓励他,更何况这还能在形式上及其他对内容的好奇,现在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好奇这个角度,他只是觉得这种感觉很好,那保持这种好的感觉就达到了我鼓励的效果。

而且因为他想要一种好的感觉,以后再看作业之余,也可以对这个老师增加更多的工作任务内容,就可以让他来给我讲题,把他学到我的东西重新分享出来。

所以你看还是一个新机吗哈,会想各种方法去促进他主动学习方面的内容和量的增加一点。

不过我发现对我来说,无论是持续画思维导图还是联系描写的,写作都是我主动学习的组成部分,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会去琢磨他能够从学到什么,所以我在自己安排如何帮助他的这个角度上,也会有更多收获。

如果帮助孩子学习是我目前要攻克的任务,难题那么在这个话题上,我的这些尝试都会带动自己的主动学习,比如像昨天跟他用小老师这个方式,今天就能对应到,这是在激发主动学习的思考角度。

而且这些内容对我来说也有帮助啊,我想给他展示一个榜样,我想让他看到我是怎么做的,这个做法只有一两天或者只做了一两次,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要持续的按部就班的进行更长时间,他才能够真正从偶尔瞄了一眼,到看见到进入到自己的心里。

所以你看我的这种番茄计划每天要增加多少呢?可能要持续到整个今年下半年,就像我最后对大家说的那句话,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儿一定是值得一直去做的,因为所有的效果都是由持续而来的。

那是不是说我现在所做的这些尝试就单纯是为了小熊,我自己平时用不到呢,也不是的,即使看起来画他遇到的文章的思维导图都非常简单,但是这里面用到的那种归纳的思想和条理化结构化的理念是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能够画出一张简单的作文的思维导图,就为我以后能够从更宏观角度去看待自己,如何编排一篇文章打下的基础,当然能做到前者并不等于后者一定做到,但是要做到后者,前者的这个基础必不可少。

描写也是一样啊,现在我还是能够在自己的语写当中清楚的看到描写,非常罕见,而且写不了两句就会转向,如果不是刻意要求自己的话,其实在描写这一部分是比较贫乏的。

这种刻意练习跟语写当然不太一样,现场吵吵也问我了,他说你15分钟只能写下300字,那你语写的时候能写多少字呢?言下之意是这15分钟,如果用来语写,是不是更有效果更值得。

但其实真的不太一样,因为看起来是把文字呈现在纸上的速度有客观限制,因为你要用笔把字一字一笔一画的写下来,本来就是要实践的,但这个时间差事实上改变了我们思考和写作的性质。

当一个人有较宽裕的时间去呈现思想的时候,他能够在大脑内对思想快速的加以编辑,因为写字这个速度一个人和一个人即使有差异,提升也不是数量级的,你再怎么着也必须一笔一画,笔和纸相互接触才能呈现出来,它没办法带来实质性的思维性质的跨越。

但是与写不一样啊,你只要说就行了,他这个速度已经很大程度上的接近思维本身的速度了,也就是说留给你去思考,你的思维内容和编排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这就势必带来性质的变化。

用笔和纸在纸张写呈现文字,包括在电脑上打字呈现文字都是在写作,他是一定经过大脑编排的内容在呈现指头上的,但是语音写作不一定是为了写作,他只是为了记录思维,他是在写作提供素材的,是完成写作前端的一个步骤。

这个步骤看起来没有一步到位的完成写作的目的,但事实上他的联系却为未来更好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为思维速度会被训练的越来越快。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想到的东西越多,提供给写作的素材就会越丰富,因为素材的丰富更多不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会更容易呈现出来,写作的时候最怕的其实不是你写的速度不够快,而是没有好的念头和灵感。

有了灵感,一篇好的文章就成功一大半了,以逾期花更多的时间去细致的锤炼现有的缺乏灵感文字,倒不如说花同样的时间去找到更多灵感,然后在相应的用一部分时间去锤炼就可以了。

这个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此时激发出来的灵感不仅仅可以为这一回的写作提供素材,她们以后的写作都是资源库的积累,而且在找到这个灵感的过程中,我们对思维的联系也会成为资源库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换言之,你不仅仅在这个挖宝的过程中找到了最后的宝藏,还提升了自己挖宝的能力,让以后在其他地方的挖宝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所以我不会放弃语音写作这种方式,因为看到了它都有自己的价值,远远不在于完成这一次的写作任务那么简单,它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暂时高度不会概括,写出了一篇好文章,但是它所提供的那个基础是更广阔的,从长远来看,能够达到的效果远比写出了某一篇好文章更加重要。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就可以放弃对考得这样的追求,事实上他们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划分时间,按一定的比例齐头推进的。

就好像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番茄中的应用,大家重新去看待了番茄钟,这个形势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也是这次重新看招生老师对使用番茄学习法的5个步骤的详细描述才关注到番茄中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帮助你更省心的让孩子完成作业,这个目标当然可以达到,但是太简单了,不用发现工作法也有可能实现,如果只用发现工作法来实现这部分功能,那就是浪费了这么一个好方法。

番茄工作法的实质在于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也就是说他专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包括自己昨天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的,他是一个周期特别短,见效特别快的,对于设定目标和实践执行之间的闭环反馈。

每一天我们都要完整的去操作这5个步骤,其中最关键的在于第2个步骤分番茄,因为它意味着你当天的任务量总量是确定的,我们要把这个总量分到瑟号的不同番茄内容当中去瑟的如果时间和速度匹配,那么可能你对番茄总数的估量是很准确的,但也有可能我在这方面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不是那么准确,那我一开始分的这个番茄数量很可能和最后完成的番茄数量不一致。

不一致就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预估的番茄少了做不完的我的这些任务那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是按每天完成多少个番茄来算,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总量可以不管,我今天反正完成了5个番茄,没有做完那些事情也无所谓,显然在完成学校作业的时候这么做是不行的。

但是在假期每天的任务量可以弹性安排的时候,这样子就可以了吗?当然不行啊,因为无论是假期还是学习中,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要的训练内容,这都是共通的道理,凭什么因为实践的不一样就会产生那么大的差别呢?一个必须做完,一个做不做完的无所谓。

但是更容易出现陷阱的地方,在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当这个任务量今天设定的已经完成之后,我的分析时间还有该怎么处理,这里边有两个大误区,就是做出来都是不对的,对于孩子持续选用番茄学习法不利的。

一个做法是,如果在这个番茄钟时间还没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做完了全部的任务内容,那么这个番茄就此终止,剩下的时间你可以来玩,这样一来预先设定番茄实践的这个做法,这事实上丧失了意义。

那还设什么呀,你就有多少任务量直接完成了就算了嘛,干嘛还非要划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实践小单呢?如果划分最后又不用那么用着用着就会变成我干脆不划算,因为多一个步骤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反而很无趣。

另一个做法是你既然还有时间,今天的任务量已经完成了,那我就追加一部分任务量,事实上孩子每天用的时间没有减少,做的东西变多了,我们家长会觉得进入效果特别好很划算,因为我跟很多家长真的探讨过,当孩子上学以后,我们总觉得他现在哪,自己就浑身不舒服,不是孩子不舒服,是我们不舒服,我们见不得别人闲着,就好像老板给员工发工资一样,交给了你这么多钱,那你如果实践空下来了,说明我的钱不值得,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给你再加任务量。

但是这种想法带来怎样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人在上班的时候会磨洋工,就是因为无论我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工资都是不变的,如果我快速完成要做的事情还会变得更多,那我还何必要提升速度呢?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么做是打工人的本能,自己少做一点收获的工资相对来说就更有价值,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呀。

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包产到户的优势,为什么农民有极大的动力去提高产量啊?就是因为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如果我提高产量自己能有好处,这才会让他愿意多付出,愿意想办法去提高亩产。

对于孩子来说提高效率以后,带来哪些好处是属于自己的呢?有可能是挑战自己成功的成就感,比如说今天这个番茄钟内容已经做完了,但是时间还有,那我愿意主动再加一部分内容到这里面,这意味着我在特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量在增加,是我对自己能力挑战的一个肉眼可见的反馈。

但是孩子也可能不选任务量,而把剩下的时间节省来我自己玩那么就是娱乐,实践增加了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两种好处的性质不太一样。

在家长看来,我们当然希望他选前者了,能力又提升完成的东西又多又多,做了练习,巩固的效果好不好不好?说吧,反正我们自己感觉挺舒服的,但是是不是只能让孩子选择这一种方式呢,他选择另一种我把剩余的实践多出来玩就步行吗?

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愿意让他在两种好处中做选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才不会执着于其中的一个,而是要给自己更多机会去尝试每个不一样带来怎样的效果。

这也是一种稳定,如果我们总是不允许他做某事,他会觉得这件事吸引力特别大,以后就会总是重复去出现这个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说两个行为你选哪个都行,反正对你都是有好处的,我不强迫,反而他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这两个选择就都有可能出现。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固然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是哪个效果更好也要有一个主动观察,如果太过于强调其中一种导致最后的效果不佳或者是产生了抵触甚至影响了亲子关系,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还不如让他自己选择的时候有一半一半的概率呢。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番茄中的效果也可以从中观察12,如果我们只把它用作帮助孩子更早更快的完成作业,那么这个目标对于班级中来讲也没什么不行的,只不过用的有点浪费,因为明明他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我们却没有看到。

就是我以前用番茄钟的做法,我觉得挺好的了,是因为不知道还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又每一次完成作业完成环节中来培养孩子专注力来培养孩子,对于设定目标和即时调整有力执行事实反馈这些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能力的锻炼过程。

这样我想到正面管教的各种工具的使用,虽然很多刚开始接触的家长会,觉得这个工具有效可以让孩子听话,就已经达到了我的目的,但其实这些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培养那些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特别有价值的人生品质和特定技能。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目标在后面这个方向,我们想要培养的是技能和品质,你就会看见任何一个可以使用工具的机会,就两眼放光,也就是说真正把每一次挑战都当做锻炼的好机会。

时间长了真的就能够把犯错误出问题失败都当做学习好机会,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个话题告诉自己,更是事实操作上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是也要自己有长远的那种看待目光才可能实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以前我做不到的时候,尽管住第1层的目标,有没有效果呢也有,现在我更愿意去。关注那个更高层级的目标是否能被实现,让一件事实现三件事的效果,更何况后面的两个效果跟前面第1个相比,那层次拉高不是一两个数量级呀。

人就是这样,当你只在低层次走的时候,你看不见高层的收获,但是当你一旦看穿有高层的收获,你才发现,哦,原来同样是做这件事儿,我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更多的东西沉淀下来,当时怎么那么浪费呀。

不过人生也就是这样,你不能走回头路,你也不可能说一开始上来,我就直接站在最高的级别那样获得的东西,即使别人都直接拿过来告诉你,喂到你嘴里也不会珍惜的。

一定是经过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拿到那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才会觉得他格外香甜,才会以后把它非常宝贝动不动都要拿出来用易用把它运用到极致,让它最大化。

所以那个结果未必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重要而显得宝贵,当然了,在使用番茄工作法这个方式上,培养专注力和帮助孩子学到定目标和有效执行的本身,这个效果就非常宝贵了。但是他之所以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特别明确的印象,也是因为他是我们千辛万苦之后才得来的。

接下来规划一下今天的班级任务内容,思维导图和写作练习,会继续进行两个15分钟的番茄钟,淤血这部分也是按部就班的,我还想再增加一两个,就是再跟孩子分别同时进行中英文的阅读。

因为他原本有固定的内容要完成向数学的计算啊,语文的阅读理解啊,所以我们俩的犯罪中其实可以交叉着来,我就把思维导图的训练和描写练习,这个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番茄内容,对的他每天要完成的基础学习量。

而那些对他来说有点挑战有点难的,像是语文的预习,英文的复习,以及我希望他培养成的中英文阅读习惯,可以跟我的语写和我陪伴他去阅读的这部分相互匹配。

昨天孩子给了我一个反馈,他说妈妈你自己预估的番茄内的目标量总是完不成,当他说出这个话题来的时候,我还觉得挺难受难以接受的,因为一直以来我在他面前都是一个不能说完美了,就是不太会出错的,这种形象我自己习惯了,但其实偶尔我表现出出错了,对孩子来说或许是找到了一个翻身做主的好机会。

但我还是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些卡壳,所以进行了内在的调整,我说对,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你看不仅是昨天思维导图的训练,这个偏差比较大,描写的联系也几乎差了2/5,语音写作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最近总是会想在脑子里面去构思,速度不够快,所以每回我说与写要挑战完成的自述,最后都差强人意,基本上没有能够同时完成番茄钟和预定目标的。

这对我的心里上也是一个挑战,当我注意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就会强制要求自己必须去接受,不能狡辩,不能为了那点心理上的优越感,就在这个地方轻而易举的接过。

事实上这就是我要面临的问题,我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能完成的工作量的预估是过于乐观的。

但他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感受到每一个番茄中结束之后,根据剩下来的总量和刚才完成的速度,来调整接下来的番茄数量,帮助以后的预估,一步一步更接近实际情况,打下好的基础。

以前我们总是想取其上者,得其中把目标定得高一点,事实上心里面又不是那回事,最后完成大概只能达到一半左右,对完成的那个内容不浪费,但是目标没有实现,对于下一次我们还愿意与否去做,目标是很明显的影响。

现在很多成年人都不愿意制定目标,一方面是没有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定的目标完成不了,其实让自己非常恼火,这个我们喜欢吹大话吹空话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我要更踏实一点,今天小伙伴们也在问我,300字使用了15分钟写完,那这个是处于恐慌区,学习区还是舒适区呢?

有些小伙伴会认为这是在舒适区,因为毕竟今天已经完成了,但是我知道这个是在学习区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只做了一次,还不确定它是不是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如果特别稳定现在稳定,还是下一部分就是每次都能100%的保证做到,或者说99%保证做的也行,那这个可能就属于舒适区,我需要再给自己一些压力要求,自己往高跳一跳了。

但是事实上昨天那15分钟我再进行描写的时候也是很专注的,并没有其他的思绪杂念打乱步骤,也就是说完成这300字的文章,我已经是用尽了力气才做到的。

那么在可能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长度里,我都要维持自己15分钟至少完成300字的内容,效果还不见得每次都一定能够做到,也就是说稳定这一部分,还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那么我的第1个目标就是先把它做到稳定,等等有一天我的99%都完成,这300字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的情况下,我才会认为他可能从学习区变成了我的舒适区。

那个时候再去调整,要挑战15分钟350字或者是400字,才变成了可能原来处于恐慌区的500字,也一步一步有了精进的希望。

对我来讲其实并不认为语音写作可以写得更快更好了,这种传统的写作就不需要再练习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在于语音写作时更多呈现的是头脑中的思维,而思维这个东西相对主观,即使我刻意的要求自己去描写这种看起来客观的表达都没办法站到大多数,因为头脑中出现的想法时时刻刻都在更新,而这些想法都是主观的。

说来有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用客观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呢?是因为它是主观的基础吗?是因为先看见了客观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才会锻炼的越来越敏锐吗?

我想起在非暴力沟通当中,4要素得D,一个就是观察,何谓观察呢,就是看见那些客观存在的,在唯物辩证法里也有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也是客观和主观的异同对比,应该说客观性是事务原本的属性,而主观是人类发展演化那么长时间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有一个先后的差别。

对我来说更主要的在于当我去区分客观和主观时,让我意识到她们之间应该有个平衡,如果一味的强调主观,只做自己熟练的一部分,你会发现那个长处越来越明显,但是客观这部分因为没有强调,本身又比较难,就会逐渐萎缩,它都甚至不用剑少,只要是另一部分主观在增加,她们之间的相对差就会越来越大。

可是这两者是应该相辅相成才能齐头并进的,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客观这部分没有减少,但是随着主观的增加,这个不平衡也在日渐加剧,那么最后我们想要呈现的状态就只会向着坏的方向进展,而不是完成我们自己预先的好大方向的期待。

昨天我们去撸猫了,晚上回来小熊拿着手机做了800来字的语音写作,我能够在他的表达里看到基本上的传递的是一些事实信息,或者要浅显了自己的观点描写方面,几乎没有。

现在我已经清楚的看到是因为我平时没有给他梳理描写的榜样,甚至不光是没有树立榜样,自己在做的都很少,所以他看不见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是很自然的,如果要改变也只能是从我这里我先改变呀。

昨天我也有尝试引导他用描写的方式去观察,比如说我问他你看这个猫咪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上下一条线AR还是左右一条线啊,这个猫咪它身上的颜色在哪部分有怎样的渐变?但是整个过程中小熊都对这些不是很在意,如果我说它就会觉得挺麻烦的,直接走开。

我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这些客观的东西确实比较费神,你一定要好看才能表达的出来,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累的,但是对我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们头脑中的想法无时无刻我在占据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她们其实非常强势,而且因为现在节奏越来越快嘛,连想也不允许你深入的去想,只要大概琪的表面上符合主流要求的那个规范就可以了。

而主流的规范又是啥呢?其实就是把所有人都养成一样的,像生产线上的零件一样,他不需要你有个性,对于国家来说有个性的人在上层有那么三五个足够了,下面的人越有个性越难管理,所以她们最好变成一帮没有自己想法的沙发上的土豆,因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管理起来就容易简单啊。

看到了这个角度,我们就得有意识去想一想,以往我们在接触到的那些学校教育也好,家庭里面长期流传下来的传统也好,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培养愚民。

你看在家里父母说要听话,在学校老师说要遵守规矩,这两者都在看到我们向外旁逸斜出的枝桠,让我们只能在规规矩矩的一个何子里面长成别人预想中的样子。

你想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吗?有的时候我们还真有什么愿望,那是因为为了极致的表达对对方的喜爱,比如说我们听父母的话可能是压抑自己天性,想要去迎合,从小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有反抗的权利,而是我天真的认为不也不是天真,就是事实上就是这样,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的帮助婴儿一定是会死的。

但是当我们已经脱离了婴儿的形态,我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维护生命系统的一套规则之后,原来听话的那个念头还是始终深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因为他关注的时间已经太长,已经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了。

联系当然有助于改变这一切,我不觉得必须要采取怎样的渠道人才能获得成功,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有效渠道时,不要轻易放弃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两天持续有小伙伴在问我,怎么参与早上的共读大师,让她们听到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有时,或多或少呈现出一种感觉到有压力的状态。

其实习惯某种节奏以后,那就不但不会对他进行抵触,反而还期待能够多沉浸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因为他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对未来是有清晰的规划的,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有一种情绪上的安全感。

比如说今天凌晨,我有两次从梦中醒来又担忧闹钟还没响或者是自己错过了,结果打开手机看了一下才3:47,一算还有一个小时好睡,顿时觉得好幸福。

这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可能就会觉得太虐待自己了,为啥不能安安稳稳的睡到六七点才起床呢?那也不晚呀。

我这么早起并不是因为想有特权,全职妈妈做完以后还能够回去再睡一会儿,这样一个原因,而是早起真正给我带来的好处,这是我在意的东西,不想轻易把它磨灭。

但我困不困呢,当然也困,要不去睡个回笼觉,没什么不好的,毕竟身体的反馈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可是我更加知道,如果早上这个实践不做好,利用那么一天中接下来的安排可能都会随着出现一定的偏差,等到了晚上再去懊恼,为什么白天没有做更好的规划,是这一天已经过去了。

就像今天在分享番茄工作法的使用注意点时提到那样,当一个番茄已经进行到一半甚至一大半,你才发现对内容的规划不是很合适,这个时候再去改变那就不叫调整,那叫被迫。

调整是什么时候做的呢?就是当你在一件事情开始做之前,就好像依然是那个问题工作的总量,一直番茄的实践原本估量一下,比如说有4个结果发现前三个就能差不多做完,那这个时候做完第1个以后的对第2三个的调整就可以变成一种即时的反馈过程。

当然我们说番茄的内容和实践预估的比较准确是一个较好的状态,一来说明你对自己的速度非常了解,二来也能够剑少变动,更好的维持稳定性。

所以这种允许调整甚至频繁的调整,可能只会出现在刚开始用番茄工作法不久的阶段后面我们就要越来越稳定,慢慢的保证自己可以达成的基础量,甚至一步一步有意识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任务量,这就是在提高效率了。

2021-08-05 07:48:5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