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一本书
我决定要开始写书是2021的11月4号。
三十而立,孔子说男人三十岁要有安身立命,厚德载物的本事。而我的名字就是叫安厚,安是我的辈分,厚是名,家人希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厚实(富裕的意思)。
这几年也算有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我重新给自己的名字赋予了含义:安身立命,厚德载物。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灵魂丰富,身体健康的人。
那要如何灵魂丰富呢?两件事:输入和输出。
输入是我2018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也是能保证一直书写下去的源泉。输出的话我个人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就是写书;另外一个是讲课。讲课这件我也是做了五年,所以也算有了一些语言的功底。
我书籍的序章也写了,我有三个梦想:写书,重新上大学,和大咖聊天。也有人问我说,你写的书能出版吗?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出不出版是一个问题,而我写不写是另外一个问题。趁现在还年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无论这是不是一本能出版的书!
除了写书是梦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是有的!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做马特·布朗的飞机驾驶员。有一次飞机飞在空中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引擎熄火了。在这个引擎熄火了以后,飞机立刻开始倾斜,因为有一边没有动力了,这个时候他的大脑当中就快速地回忆起了非常多的知识。他需要算今天这个飞机上有多重的货物。这么重的货物我用单个的引擎够不够?我需不需要重新启动,重新启动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如果重新启动可以起来的话,会是什么样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来的话,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他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最后把这个飞机安全迫降在了机场上。
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真的坐在飞机上开这个飞机的时候,是没有时间让你去查谷歌,甚至连查操作手册的时间都不够,你只能够靠大脑当中所拥有的知识快速地运算。所以,仅仅在脑海当中储存一些知识是不够的,要把它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能够让它自动地组合,自动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
所以我在思考,我看了一些书,听过一些课,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就被我吸收了,是不是真的融会贯通了?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并没有把这些知识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举个例子:刚学开车的时候你要思考先干嘛,后干嘛,怎么挂挡,怎么停车。但是当你开车三年以上的时候,你上车就会自动驾驶,不需要思考的。这就形成了心智模型。
如何形成知识的心智模型呢?脑科学给出了答案: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我们的大脑会对进入脑袋的知识进行分类存储。比如说,我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是语文,那大脑就是给这段知识打上一个标签-语文,然后在进行存储。但是这种记忆是短期的记忆痕迹,不会在大脑里停留太长的时间,如果还不好理解,我们来完成一个实验,请背诵出师表。
巩固:短期记忆痕迹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称为巩固。新学到语文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或忘记。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这可能会需要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而且涉及对新知识的深层次处理,脑科学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
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要给大脑休息的时间,这样记得才牢固。上学时候的体育课,美术,音乐课,都是让大脑休息的课程。也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检索:就是把之前形成的长期记忆,系统的拿出来使用。
在我看来写书就是编码,巩固,和检索的过程。我在写在一篇文章的时候就要思考,都要写一些什么,用那些知识,这是编码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在大脑重复出现,加深印象,这是巩固的过程;最后文章成型,大脑也检索了一边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体系出现,形成心智模型,就是检索的过程。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