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营第二期第三天&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是因为没有被尊重过
在这个问题面前,我的认知是: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是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
我想到可两种可能:一个是在被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另一个可能就是被父母和亲人忽视的环境下长大的人。
前者容易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于是当他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后,心智如同巨婴,就会出现了坑爹、坑夫、坑娃的现象,他们会超级自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外在的骄横跋扈掩盖不了内在的脆弱,很容易愤怒和抓狂,遇到问题总是找身边的人和亲近的人来顶锅,没有责任感。
而被忽视长大的人会用极端的行为来引发被关注需要,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他希望周围的人无条件接纳他的所做所为,而他自己无边界彰显个性,自己把这种行为诠释成真实的自我。
在这一节课中,我有一个困惑是:当我们遇到上述这两类人士,我们如何能做到即保持自己的被尊重,又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偏差行为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孩子的“熊”与父母脱不开干系,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呢对?
对于这个话题,我非常认同老师观点。比如在文章那个案例中,如果在电梯里的那个妈妈不是自顾自的看手机,而是与孩子共同玩一个小游戏,或者是讲一个笑话,或者是讲故事,那么这个“熊”孩子,都会做一些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
“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是隔着“看不见”的父母,是孩子想用“熊”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在他第一次“熊”的表现背后,一定是满足了孩子的某种欲求。即便使被打、被骂,也要比那种被忽视的感觉要好得多。
面对越来越多的“熊”孩子的产生,我们很痛心的告诉那些父母,孩子们是在用牺牲自我的行为来唤醒那些父母,不要认为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要保持与孩子的互动,即释放孩子的天性,也需要告诉孩子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们也不要忽视了一个家长的示范效应。作为一个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父母,是不可能教育出一个充满自信、热爱生活孩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