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自己,习惯遗忘
《小王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是“可怕的不是长大,是遗忘”和“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可是只是少数人记得”,这两句话又在程青的《十周岁》中又被阐述得活灵活现。
我自身年龄也还不算大,加之很多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想忘记童年的美好,所以也还算没有让自己沦陷吧。就算自己现在也快20岁了,却还是十分理解小孩子们的困惑和苦衷,就像小王子说的:“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可是只有少数人记得”,不是很理解大人们哪来的自信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以为他们真的有那么单纯不记仇,大人们自己小时候的心理历程真的一点也不记得了吗?那还真是悲哀。太小的可能是真的不记得,但是至少四岁以上的孩子就是真的开始记事了,一旦开始记事,就会明白偏见与恶意,懂得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是这样,只是很多人不记得。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喜欢吵架,经常大打出手,那个时候大概七八岁,从他们的争吵中我得知父母原来都是二婚,甚至还知道了些许他们的性生活,他们隔三差五地吵,一开始我很害怕,总是去劝他们,他们总是说离婚,我劝他们不要离婚,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劝他们不要离婚。等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就习惯了,随他们吵,他们一边吵,我还可以一个人镇定自如地在楼上写作业,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没事找事,可能他们就喜欢别人劝架的感觉吧,我就不去劝,不能惯着他们,他们自己吵得没意思了就会停下来,有时候吵得太凶了,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还不离婚呢?”如果我在场,我甚至会要他们离婚,总是吵吵吵,还有什么意思啊?还不如离婚,大家清净,然而到现在,他们还是没有离婚,也还是吵架,只是我见得少了。童年里父母的争吵和打斗是我最大的噩梦,所以到现在我都觉得特别责怪他们没有给我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我现在的性格有时候特别极端,经常很不自信。他们当着我的面大打出手的时候一定是觉得反正我还小什么都不懂吧?以为我睡一觉就忘了吗?可我却是十几年都忘不了。我记得爸爸说过,以前爷爷对奶奶不好,为这个爸爸还跟爷爷吵过架,可是爸爸却也对我妈妈不好,总是无端生是非来跟妈妈吵架,还打她,我永远也无法忘记自己亲眼见到爸爸掐着妈妈的脖子,妈妈被掐得难受舌头伸出来眼睛鼓起面目狰狞的样子,还有听邻居说的爸爸把妈妈的头重重地砸在墙上,大家都说当时吓傻了,感觉妈妈的头就要被砸开了,妈妈命大才相安无事。我不是很懂爸爸,他不可能忘记爷爷对奶奶不好的种种事情,可他却也没能用自己的行动纠正爷爷的错误,重蹈覆辙,这也是一种遗忘吧?又或许是受了爷爷的影响,所以对自己的老婆也不好。他是在麻痹自己,当自己心情的不好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就麻痹自己,让自己遗忘爷爷骂奶奶时自己心里那种替奶奶感到憋屈的感觉,有什么气都往我妈妈身上撒,他不是不记得,他只是不愿意铭记在心,可笑的大人,他们就是喜欢这样自欺欺人。
《十周岁》里的唐冬青何尝不是深受父母争斗的害,唐冬青的父母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结婚的,婚后两人性格极度不和,都是一点点事就火冒三丈的那种,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摔坏好几套,她的妈妈是一个五大三粗的风流女人,重男轻女,她爸爸是个窝里横的孬种,每次吵架都斗不过唐冬青的妈妈,这样的家庭让唐冬青极度自卑,迷失自我,总是依附于陈伊琴,又嫉妒陈伊琴,她想展示自己却又始终不得志,唯一让她大放异彩的事情是在诉苦大会上把别人的苦说得让人潸然泪下,然而她自己的苦却从来不对外诉说。唐冬青的妈妈总是打她,妈妈总以为唐冬青年纪小不记仇,却不知这种伤害已经深入唐冬青的血液,造成她性格上的扭曲,唐冬青不见得有多恨妈妈,但爱是绝对没有的,不恨是因为习惯了被打,从小打到大,能不习惯吗?虽然不恨,但是唐冬青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因为她见过别人的妈妈,是那种知书达理的,温柔贤淑的女人,她好羡慕。妈妈不爱唐冬青,唐冬青又怎么可能爱妈妈?而且可以说她妈妈是那种私生活不检点的荡妇,背着唐冬青的爸爸跟罗瞎子鬼混,唐冬青的妈妈以为不足十岁的唐冬青不懂这些,却不曾想唐冬青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心里恨罗瞎子恨得牙痒痒,这也直接导致妈妈离家出走之后唐冬青被罗瞎子猥亵,一个不足十周岁的小女孩,生来就是悲苦的。那么她的爸爸呢?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首先孬,自己的老婆都制服不了,得知老婆与人通奸也只能忍气吞声;其次,也不是规规矩矩的老实人,跟自己的寡妇嫂子翻云覆雨,还带上唐冬青,有这样的父母唐冬青又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呢?唐冬青还有一个很悲哀的地方,就是父爱和母爱需要讨好才有,当作者写到“唐冬青立志要巴结好妈妈”的时候,我内心为之一震,母爱本应该是顺其自然的,而可怜的唐冬青,却要“巴结”,在我看来,这样活着是有点累的。我想作者想说的最大的“笑点”就在于唐冬青的父母以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唐冬青都不懂,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在九、十岁的时候的心智,其实这个年纪,已经懂很多了,然而他们不记得。相比之下陈伊琴就幸福得多,作者没有提及太多陈伊琴的家庭,但是唐冬青和陈伊琴在人格上的对比是鲜明的,一个自卑世故,一个自信纯真,所以人生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到底才十岁,虽说很多事情都通晓,但唐冬青的骨子里还是有这个年龄的单纯,比如她以为妈妈和罗瞎子以及爸爸和宋秋莲之间是真的互相喜欢,所以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妈妈不干脆跟了罗瞎子爸爸干脆另娶宋秋莲,她不知道其实这些都只是大人之间肤浅的欲望和明暗里的算计罢了,并没有什么真爱可言。在我看来,唐冬青最大的悲哀在于没有人关心她的心情,一个不足十周岁的孩子,得不到任何心灵上的慰藉和正确的引导,面对世事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态度,容易受到诱惑,虚荣又不自信,难道应该怪命运么?我想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除了父母之外,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有重大影响的,老师应该算一类人,童年里接触得特别多的一类人。这篇小说里的老师都还好,并没有因为唐冬青家里穷有任何偏见,本来那个年代也是穷人当道的年代吧,不然怎么会有什么“诉苦大会”。说到老师,我又联想到前阵子历史天才林嘉文跳楼自杀的事情,他在遗书中就提到有些老师,为师不尊,私下里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却还在台面上要求学生如何如何,简直笑话。高中的时候,我也见过一些老师,收礼纳贿,有些老师对学生有偏见,各种人物都有,感觉世界在一次又一次刷低老师在我心中崇高伟大的形象,二年级以后我就开始讨厌一些老师,一直到高中,我就完完全全把老师当做凡人了。不过却也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初中的两个班主任、高一的两个班主任,还有小学的英语老师,初中的物理老师等等,都是我遇到过的好老师,他们为人亲和,没有偏见,做事讲个道理,教书也是没得说,能遇到他们,我觉得自己三生有幸。
作为一个95后,其实我并不了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些纷纷扰扰,程青女士的这篇《十周岁》虽然说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是在如今却也有着非常骨感的现实意义,在每个年代都应该是这样吧,父母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很多事情不是人们不记得,而是不愿意记得,因为真正的记得就意味着要面对现实,人们宁愿麻痹自己,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来欺骗自己,以便可以不那么在乎他们的感受,只顾自己一时快活,然后就导致儿童的性格扭曲,长大之后变得大人们口中所谓的“不听话”,却也不愿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花一点心思,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如今有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得教育孩子,到老了埋怨孩子不孝,至少以我现在的价值观来看,并没有不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一个成年甚至是已经有家室的人,可以把一个不足十周岁的孩子的心理描绘得唯妙唯俏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比如读到唐冬青故意狠狠地把沙包扔在陈伊琴身上的时候,作者似乎刻意洞察过唐冬青的心理一样,把一个小孩子的嫉妒以及悔恨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般大人都以为小孩子有多单纯,不认为他们会有所谓嫉妒,可作者不然,她站在故事小主人翁的立场上,以一个孩子的心态思考问题,而且思考得非常到位,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一点。其他什么故事背景,时代色彩就不多说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
这本书后面还有一篇《不挂窗帘的日子》和一篇后记,《不挂窗帘的日子》感觉像是一段自传,无外乎写一些作者童年的经历,我感觉比较乏味,而且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是书香门第让我这个贫民窟的出生的人觉得有点不爽,除了有一点历史参考价值外其他我就看不懂了。
还是比较喜欢《十周岁》,这篇小说为所有的孩子发声,警醒所谓的大人,不要把小孩子当hello kitty!不要自欺欺人!一定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