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吴的灭亡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91人  佘克宁

东吴灭亡

东吴的灭亡,不同于蜀汉。
蜀汉后主刘禅启动内廷宦官治理模式,内廷宦官的危害性与皇权的稳定性成正比,如果没有外力(曹魏伐蜀),内廷宦官发育成熟的腐败政权,一般要等待董卓、朱温式的地方军阀进京将内廷清理干净之后(东汉、唐),皇权与政权才会正式灭亡。孙吴与蜀汉不同,如果没有外力(晋伐吴),孙吴也难以摆脱灭亡的路径。

孙权晚年利用特务头目吕壹震慑群臣,然后孙权及时“改正”错误,孙权晚年所谓的“昏庸”,其实是孙吴建康小政府沾染上中原大一统政府的党争病毒,建康政府人心涣散,而孙权无力控制的体现。

吴蜀的联盟,使荆州战区成为南方弱小政权阻挡北方强大政权的军事重镇,孙吴荆州战区与建康政府的格局,正是东晋南朝荆州与建康之格局的预演。

陆逊不会凭借荆州战区篡夺孙吴政权,但陆逊后的荆州军事长官,势必成为桓温、桓玄。因此,“昏暴”的末代君主孙皓,不得不将首府从相对安全的建康迁移到危险的前线武昌。

“专业”的学者不假思索的认为,孙皓是相信“荆州有王气”的预言,而“愚蠢”实施迁都武昌。

孙吴政权灭亡,南方民众的心态,不同于蜀汉民众灭亡时的心态。蜀汉民众的心态,是终于迎来解救蜀民于苦难中的中原大军。但孙氏家族治下的民众,是在无奈与伤感中,不得不接受中原政权的大一统。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38年后的公元318年,晋政府南渡吴地建立流亡政府。

南渡的东晋王朝,被评价为“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无心恢复故国。东晋无意于北伐中原,皆因其无法取得南方民众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流亡政府失去当地民众力量与舆论的支撑,又怎能北伐中原?“江东父老”本能的排斥大一统。

南方抗拒大一统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体现南方拒绝秦王朝的大一统。西汉刘濞的七国之乱,说明南方试图摆脱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赤壁之战,更是南方公然抵制东汉王朝大一统的表现。南方民众束手就擒,被大一统征服,是唐宋之后,华夏完成散沙社会构建工程后,不得不接受的宿命。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描绘了东吴灭亡的画面。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词,如纯粹进行文字解释,或许只能是唯一答案,但对诗词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头脑僵化的知识分子,主观定义刘禹锡的作品,将诸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等词汇,强加作为刘禹锡的创作意图。

借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里的经典用词“强奸民意”,细心品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读到的是:王濬楼船东下,西晋的大一统,强奸了东吴的民意,伤往事。

宏大历史背景与真实历史画卷,不会迎合大一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