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母亲》
人跟人总是有差别的,但不是性别
立春
很棒的日子,我买了几根桃枝芽儿,静待桃花开
早上我分享了一篇听书文《成为母亲》
文章是英国小说家蕾切尔·卡斯克的非虚构著作,书里讲述了作者自己怀孕、生产、抚养孩子的经历与体会,并且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怎么理解成为母亲这件事
我经常发很多文章和图书推荐,并不代表某种立场,只能说是一些偏好。如果引发了深思或者一些感慨,我还会聊上几句
听书文章的最后,笔者问:怎么样?听完了还想生孩子吗?
我在分享的时候也引用了这一句
有一个只是在圈子里挺尸的男生发表了一段很长的评论,大概是因为三观不合的“性别”色彩,我在回复了“你真是不值得,显然你没有读完全完”之后果断拉黑删除了
他评论的大意是说:不要一开始就说什么伟大的作家有多少成就,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描述的多么苦难,你看哪些政坛的大咖和国界的大咖还不是能做到怎么样怎么样,不要把女性标榜的怎么样怎么样
坦白讲,我很生气
我早上一直觉得是因为我们立场不同,或者观念不同,我对于他近乎无力的表达生气
到现在,我再去想,大概是因为认知偏差,或者说,根本差别是认知偏差
《展开说说》里讨论的时候,易立竞说要讲道理,杨天真说那些不能开边的就接受
我在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早上的生气才过去
他是我的大学同学,怎么说也是接受过教育的人,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是那样偏激的看法和理论
况且这篇文章的核心并不是女权和标榜女性、赞美女性,只是一本自述的纪实,只是基于作者是一位小说家,所以本身文章有很多文学性的东西在,太文学的东西,某种意义上,会觉得“矫情”,可恰恰是这些矫情,是每一个真实表达的人内心独白似的坦诚啊
作者的第一个女儿六个月大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上一个孩子还在哺乳期,又生下了老二。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敏感,她的感想大概是比一般人多的。
笔者说,这本书非常知识分子气,他在解读的时候,尽量减少了知识分子的气息,更靠近一个普通母亲的感受
我并不是一个母亲,但我对他描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感触颇深,甚至是说,作为女性,我都深刻的觉得真实
作者说,带着女儿回家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俄罗斯套娃,生孩子就是对自己进行了复制
在书中,她提到一次险些失控的经历:在某个前一页缺乏睡眠的早晨,为了有属于自己的几分钟,整理整理身心,确认自己是否还正常,她必须让女儿睡觉。对,是必须,否则她无法保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将女儿稳稳的放入摇篮,然后起身去了卫生间并关上了门。可没多久,女儿在隔壁哭了起来。听到孩子的哭声后,她大叫了一声。时候回想,作者觉得,自己是在抱怨太不公平之类的毫无新意的话,因为她只是想要自己的五分钟而已
这个描述惊心动魄
这本书夹叙夹议,作者即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也讲了她成为母亲之后的两个感受:疏离和异化
我觉得这两个字不去看后文,作为母亲的女性也能对应其自己。疏离:与丈夫,与公共生活。围着孩子转,不是母亲的选择,是母亲这个身份的选择;异化:自我的分裂——过去的自己和现在作为母亲的自己
全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思考,好像给了答案,好像没有,但看的人一定是可以有很多思考的
结合早上的经历,我觉得人跟人总是有差别的,但不是性别
是认知
最后,我也还是想问,看过以后,你还会想要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