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的“拐点”
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似乎早已成为古往今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共识“。其“万般”糟泊的一面显示出对他人及其它行业的贬低歧视,而“惟有”,虽说“仅此”欠妥,却也有鼓励苦学之子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之意,特别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那些孩子们”。
谁不想活得更好呢?人们就这样循着“惟有读书高”的“攀升”之路,打小就努力地学习,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研究生(硕、博)、从一个校门到另一更大些的校门,不断地“入学-毕业”拼搏在长达二十余年的“轮回”之中。尽管因社会需求、教育资源的有限,加之人之天资、生活境遇不同,还是湧现出人人挤破脑袋地在“羊肠小道”上近乎“极限狂奔”的社会现象。但随着学历越高,其成功者且寥寥可数。
这是一种残酷的、竭尽全力的、甚至是“缺失人性”的“举家”竞争,无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名利权色所诱,当然也有人的兴趣志向抱负等。不过人们可以们心问一下,是不是学历越高,就一定有收得“满屋黄金”呢?这似乎惯入了一个“越…越…”的线性思维模式。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人们经历了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有了对“拐点”的认识,尽管最初“拐点”的概念可能源自于微积分里曲线变化的“二阶导数为零”的那个点。通俗些,“拐点”就是曲线变化时升与降,或降与升的“交界点”,有如股票市场里上升下跌的曲线就处处缀满了高高低低的“拐点”。仅就收入而言,在学历的进取中,似乎也存有“拐点”。
这个“拐点”在哪儿呢?一般来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历“进化”中,其学历和收入大致是一个线性正比的关系,即有大学学历人的收入比有中学小学的高,当然有硕士学历的收入可能会更高些。可是,到了硕士这儿,可能就遇到了“拐点”。也就是说,学历再高至博士,其个人收入反而下滑了。
随翻一些“大众富人”的学历。如商企人士:沃伦.巴菲特,硕士学位;比尔.盖茨,本科;史蒂夫.乔布斯,本科,埃隆.马斯克,本科。一些政治人物如四十多位美国总统,大都是本科学历,还有10位是没读过大学的,仅有一位有博士学位。从这些政商富名人中,似乎一些人的成功或富有与学历高低并无太大的关系。
记得坊间曾流行过一本书,名为“富爸爸穷爸爸”。作者比较了富爸爸和穷爸爸的一些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穷爸爸大都有高的学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富爸爸少有高学历,但有“彈性”的高收入。在教育孩子方面,穷爸爸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而富爸爸在教孩子如何投資理財致富。不过在调侃富爸爸和穷爸爸时,往往穷爸爸在为富爸爸“打工”。
尽管这本书很流行,受到想发富人们的热捧。可是,并不是每位富人是在读完此书而成为富人的,像巴菲特就不是。当然,也不是读完该书就一定成为富人的。从该书的书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投资理财思想教育的书,要不书名为啥不叫“富人穷人,而是“富爸爸穷爸爸”呢?其副标题也直白地告诉读者,怎样教育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富。
話說回來,学历中的“拐点”与所学专业有关。像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类与财富相关的专业,其“拐点”也就停留在“硕士”水平了。譬如,众所周知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可是它的工商管理博士(DBA)的学位就让人觉得有些“大才小用”,在致富方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像原子物理、计算数学、生物工程等学科与财富没什么关系,自然也没有“拐点”,其学位越高,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就越大。
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人之各异、社会家庭不同。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却让人们高度地认同,且“人云亦云”地盲目追求高学历,这一“社会趋同”的现象也使人失去了理性/人性、从而忘掉了自我。这常常表现在:穿着别人的鞋,在走自己的路。鞋子合脚不合脚呢?要不就是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最后走丢了自己。更悲催者,是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活的都不知自己是谁了。
诚然,人的成长得益于读书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管怎样,还是要穿上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活出自己來(Be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