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项目厂务公开工作实践和思考
每逢1、4、7、10月的上半月,总有三人或五人断断续续地围在大藤峡厂坝项目食堂外墙公开栏前,翻阅上季度项目部管理厂务公开内容。一张厂务公开栏,八个版面,包含项目上一季度生产经营目标、变更索赔工作、重大设备物资采购、业务招待、工资奖金发放、社会保险金缴纳、食堂伙食开支以及干部任免和公示等内容,基本涵盖了职工群众所关心、想知道的项目管理工作。这样通过厂务公开方式接受职工群众监督项目管理工作,自项目部2015年9月进场以来,一直按季度公开,不间断地坚持了三年时间。项目年度职工代表大会民主测评结果显示:职工群众对厂务公开工作满意度达100%。
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基础
新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依照法律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项目一般是一年召开一次,厂务公开一般为一个季度公开一次,厂务公开制度依附于职代会,却又不同于职代会,公开的内容可依据项目管理活动变化、职工群众所关心的重点和热点等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在时间周期、公开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比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更为灵活有效,是职代会制度更为深层次的发展和完善,在调动职工群众关心和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理解项目管理、参与项目管理、创新提效项目管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厂务公开对项目管理“透明化”接受监督的展示,依然会让人害怕“分寸”掌握不好,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思想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反正是形式,公开或不公开都是一样”的想法。厂坝项目部工工委正是在深刻认识厂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了厂务公开民主监督职能的宣贯工作,按照上级工会组织工作要求,采取“一年一次职代会,一季度一次厂务公开”,结合“一月一次工会主席接待日,工会主席信箱随时开放”工作制度,按照时间轴的长短结合,点、面齐下,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作用,在积极推动项目部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制度上有章可循是根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一项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可以用以规范管理工作的规则和条文。厂务公开是一向政策性强、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工作,不仅职能部门都有公开内容,而且公开的都是“关键点”,若没有很好的制度对公开内容和公开标准进行规范,就很容易“责权不清”“避重就轻”“随心所欲”,最终“效果不佳”直至“不了了之”。
自厂坝项目部进场以来,工工委就开始酝酿厂务公开工作制度。在征询上级工会组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职工群众的广泛调研,确定了有关重大设备物资采购、工程分包、人事任免、工资福利等八项公开内容。2015年12月,项目部工工委牵头研究并印发了《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同步成立了厂务公开领导小组,按照公开各板块成立了七个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专项工作小组由相应业务板块分管班子成员牵头组织。同时,成立了以纪工委书记为主的监督小组,以及具体负责实施和指导的工作办公室,按照“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动员职工广泛参与”“谁办理、谁公开”以及实事求是等原则,由专项工作小组分板块完成公开内容的整理、审核、发布等工作。实施细则还就厂务公开工作流程、通报检查、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项目管理厂务公开工作能长期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在厂务公开实施的最初阶段,为了让《实施细则》切实落地、走上规范,工工委牵头对各专项小组工作进行了一对一指导,通过第一次公开工作的推进,逐步理顺了各板块公开工作的流程,并对公开材料的格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针对职工群众所关心的奖金发放问题,厂务公开增加了奖金发放明细,何单位何时发放的奖金,公开栏上一目明了。针对近年来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情况,项目部将业务招待费用按单位划分公布上墙,让各单位能够横向、纵向进行综合对比,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前几期公开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厂务公开工作在项目部已形成规范的运作模式,之后每季度坚持公开,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一致认可。
方式上更接地气是动力
厂务公开主要是公布职工群众想知道的项目部管理“热点”“重点”“难点”,接地气,不仅是厂务公开工作被职工群众所接受、所认可的方式,还是与当前反腐败严峻形势、与项目管理工作深度结合的思考。一句话表达就是:不是因为要“公开”而“公开”。最重要的就是从思想上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厂务公开作为民主监督的一种途径,其出发点和原动力依旧还是需要回归到项目管理本身这个环节上,其良性的循环应该是:通过公开工作把真实的“家底”交给职工群众,接收职工群众对职权的监督,塑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让职工群众有主人翁意识从而关心和促进项目管理,如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项目团队提升安全生产效率、合理节约成本等,让广大职工群众齐心参与项目管理工作,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同投身项目管理工作。从这一点上看,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还存在一些不足,加上施工项目人员的流动性大,工作的连续性、创新性得不到完全保证,相关工作还有再予探索和延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