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长安无荔枝——读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2024-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楠楠家的莹小宝

入夏,最便宜的荔枝十块钱一斤,最贵的二三十,个个硕大圆润,鳞皮紫红,鲜甜爽滑,只需花上二三十就能吃到天南海北各种品种的荔枝,想想古时候身居长安的贵妃,想要吃到五千公里以外的鲜荔枝,我们竟可以嘲笑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偏偏一个叫马伯庸的人写了这样一篇《长安的荔枝》,创造出一个小吏,记录“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之路,为贵妃寻得岭南鲜荔枝。

这部小说很好读,篇幅也不长,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你不忍释卷,同处体制内代入感很强,让你看清官场的黑暗、洞察人性的丑恶。读完感慨颇深,从此心中的九品芝麻官除了“星爷”,又多了一个四十余岁、中年不油腻的可爱大叔——李善德。

虽是历史小说,很多名词我们也看不懂,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去阅读它,也不会削减对它的喜爱。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兢兢业业在司农寺上林署工作了十八年的九品小官,终于在长安这样的一线城市买了房,除了磬尽自家多年积蓄,还要借贷,但是想想妻子小囡新生活,压力“山大”又满怀憧憬。买完房,李善德带着轻盈的小碎步跑去“搬砖”,心中盘算着如何还贷,不料却被同事、上司挖了一个天坑,心中刚腾起的小泡泡瞬间变成绝望的黑洞,把他给活埋了。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他签署的文牒是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送上岭南鲜荔枝,简直一道催命符。

灰心丧气之际得韩洄、杜甫两位好友鼓励,决定去岭南拼死一搏。最终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九曲回肠和不惜成本的转运,荔枝当然是寻得了,只是这过程太耐人寻味,着实精彩,推荐各位看官亲自赏鉴。写下此文只是有感而发,记录下一两点观后的思考。

李善德这个小吏,混官场十八年,忠厚老实,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干着一眼望到头的差事,本来大可无波澜的度过下半生,可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能抗住?李善德又是如何扛住?我觉得是“专业能力”够硬核。工作这么多年,大家扪心自问,是一年的经验干了二十年,还是真正有二十年的经验?李善德明算科出身,自认为只会干明算科的事,寺庙的典座算错房贷他能当场明察秋毫,胡商苏谅对他耍的古代版“EXCEL”大加赞赏,想要抢攻的鱼朝恩拿着他的“标准答案”目不识丁,高层领导杨国忠是个内行人也不及他算得清。看似运荔枝这种小事,不亚于一个开凿运河的项目,这不可能的事硬生生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做成了。所以人可以怀才不遇,但不能没才,没才还口口声声抱怨命运不公,时运不济,把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才——这点敬佩李善德。

李善德混官场十八年依旧是一个忠厚循吏,只想着办事,不越界不逾矩,“初心不忘”豁出性命守护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人性。他说:“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小说的高潮在于,李德善与“高层领导”卫国公杨国忠的摊牌,本可以借荔枝转运扶摇直上,却自毁前途质问右相:“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语来自一个隐忍近二十年的小吏。有人性——这点敬佩李善德。

李善德是个普通人,追求的不过是一寓二人三餐四季,汲汲一生为家人奔忙,像极了我们的父辈,他们普通吗?在我看来这很不普通,他们抗得了责,担得了重,我顶敬佩这样的普通人,也乐于当这样的普通人,有这样的人性。泱泱大国不就是因为这些“不普通”的普通人撑起来吗?

再谈谈官场,圣人取之于民,用之于上,为了两瓮新鲜荔枝,三十亩果园尽毁,骑手奔劳涉险,牧监马匹横死,江船桨橹折断,驿站居民背井奔逃,只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对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普通人,我们的国家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之路,践行的理念是“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圣人带着贵妃弃长安而逃,长安自此无荔枝,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却可以像李德善一样“一口气吃了三十几个荔枝,直到实在吃不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