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5分钟商学院》消费心理学 02
心理账户、沉默成本、比例偏见、规避损失、价格锚点都是很常用的消费心理学概念。
沉默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家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比如20实际60年代,英法两国联合投资开发的大型超音速客机,叫做协和飞机。虽然在项目刚开始不久两国政府就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是为了避免已经投入的巨大成本付之东流,项目就在纠结中不断前行,最后协和飞机的确研究成功了,但是因为飞机有巨大的缺陷,运营成本是在太高,最终英法两国政府还是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经济学老师薛兆丰说“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我们不应被已经投入的成本左右未来的选择,而是要从每一个现在开始,计算未来的收益。但是之所以薛兆丰老师强调“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就是因为沉没成本的观念扎根于人性,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一个1000元的锅,为了促进销量,你打算送一个价值50元的勺子给客户,但是大家并不在意,并不是因为送的太少,而是这种方式让用户感觉送的太少了,在大多数客户心里1000元送50元,只有5%,但如果你说再加一块钱,就可以得到价值50元的勺子,效果会翻天覆地。第一种情况,消费者会拿50元跟1000元做对比,感觉优惠比例只有5%,而第二种情况,消费者会用50元跟1元钱做对比,他就会觉得特别划算。
利用比例偏见的消费者心里,有几种常见方法:
第一,促销时,价格低的产品用打折的方式,而价格高的商品用降价的方式。
第二,用换购的方式。
第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