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131)8月的书香生活:《被讨厌的勇气》

2022-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常文方

        人有时候因为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者不想伤害别人而导致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能压住不表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要是,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的你,那么《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无疑可以给到你一些解释。

       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他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而不是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定向,这种出发点可以保证人的积极性。就好像说,人生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认定是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人的很多行为,那么,看到的世界是悲观的多,但是,好歹来人世一遭,为什么要悲悲戚戚的过一生呢。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阅读非常的简单和顺畅,而提问者的角色常常会让人不由的自我代入,因为常常能够从他的提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几点对改变人的思维是特别有意思的,一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二是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三是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群体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四是认真的人“活在当下”。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不越界。比如给出建议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建议,接受或者拒绝,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界线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越界了,徒增双方的烦恼。这个用于亲子之间来解释为什么不要去push你的孩子是非常适当的。作为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给出自己的建议,那是你的课题。而接下来孩子是不是接受你的建议,那是孩子的课题。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父母觉得“我给与了,你就必须接受,或者埋怨为啥你这个孩子就是不懂事,不能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可是,为什么孩子就必须接受你的一片你看来的“苦心”呢?

       这就是没有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的典型做法。你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甚至自己获得的教训提出你的观点,这是你的人生课题。是否接受,是孩子的人生课题。倘若一定要对方接受,那么就是越界了,然后双方都很痛苦。

      很喜欢这句话: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剩余的三种思维模式,留给感兴趣的自己去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