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 阅读中的反向拆解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300/1300 天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精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感想。
01)
阅读和写作是一体两面的事,阅读可以提升写作,写作可以促进阅读。
在架构这件事上,体现的比较明显。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尤其是论述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找到书中的线索,列出整本书的架构,梳理出它的纲要。
这就像一个反向拆解的过程。
作者写作前,有他自己的主题和思路,有一个在他大脑中不断构思、完善的框架,成型以后,他写出各个部分。
我们阅读时,尽管可以直接看到目录,但那还是比较粗略的,不够细致,没有展现出全面的逻辑演化和要点论述。
所以需要去整理架构、梳理纲要,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本书。
顺利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梳理出来,完美的情况下,我们整理的架构、纲要,是能和作者头脑中的、手头的那一个完全重合的。
虽然概率不大,肯定有一些出入,但这就是反向拆解所要达到的效果。
作者在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路、框架,一步步论述。
我们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框架、要点,一步步拼图。
通过反向的拆解、复原,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本书,也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这么做还能体验到很多阅读的乐趣。
02)
有一个小习惯,改变很小,但对于我们提升阅读效果作用很大。
这个小习惯就是:找出作者使用的重要字词,包括单字、词语、概念、术语等。
一方面,这些重要的字词,一定是关乎主旨的,是作者关心的方向或者谋求解决的问题,它们的出现、所在的位置,意味着作者的思考延伸到哪里,深入到哪一个层级。
它们是路标一样的存在,告诉我们要注意。
遇到了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关注,作者在这里说什么、论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字词可能有多重意义,对于多意的字词,作者使用了哪一种,在书中某一处使用了哪一种,是可以展现他的用意的。
他如何看待、思考,以及如何与他人辩论,都可以从这些字词的用法中找到线索。
就像有的作者用“认知”是有自己的考虑,用“习惯”是有自己的特指,用“成长”特指某个方面,不同的作者擅长用不同的词,突出不同的词,找到这些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书。
03)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有时候就像大家来找茬游戏。
作者说了什么,他说的对不对,哪里不对,都可以去书里找找看。
书里有哪些线索?
有哪些关键词、关键句子,以及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起承转合上如何铺排,都是可以关注找茬的地方。
当然了,优秀的作者,很少能让读者找到差错,更优秀的作者能让读者沉浸在内容中忘记找茬,或者放弃找茬。
其实不是为了找茬,只是这样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去阅读,去跟上作者的思路,去提高阅读时的敏感度,然后在阅读中无形的提升能力。
04)
一本书,怎么样才算是真的读懂了呢?
是记住里面的金句吗?是能讲出它的架构或情节吗?都不是。
读懂,意味着经过阅读,知道了某一篇章的主旨吗,或者不如说,懂得了整本书的主旨。
不光懂得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不然就是一知半解。
这个过程,是理解+翻译的过程,要理解主旨、理解作者的用意,还要能内化成自己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组织,输出独属于自己的理解。
可能表达上没那么顺畅,没那么吸引人,可能理解上还不够深,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验证到底有没有读懂这本书。
书中的主旨和内容,有没有内化进自身,成为滋养成长的养料。
平时读书的时候,在读完以后,一定记得带上一个步骤,那就是输出,输出自己的理解。
不管是文字的形式,还是图画的笔记,又或者音频的方式,或长或短的视频,乃至直播,不好意思播可以跟身边的家人、朋友分享。
总之,阅读的输入之后,要结合上有自己思考和转化的输出,这样整个阅读才算是闭环。
要不然,就算当时再受触动,再得到很多启发,没有及时内化、转化,当时的触动和启发也会随时间淡去。
很久以后,书里的内容,我们会记不清,读书时的怦然心动、奇思妙想也会消失不见。
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分享,点赞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