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生活读书每天写1000字

闲情偶寄 丨李渔的鸡汤治感冒

2016-07-02  本文已影响153人  幻小凡
闲情偶寄 丨李渔的鸡汤治感冒

昨天不止喝了李渔的心灵鸡汤,还在友人的私家菜馆喝了两碗真正的土鸡汤。汤色金黄,香浓美味,据说可解感冒。(适宜风寒引起的感冒)

今儿感冒症状明显减轻,比之不少流感易得人群的迁延不绝,三四天的病程还是值得庆幸的。

之前因为李渔的却病论,我是一反常态及时服了感冒冲剂的,不过今天一好转又故态复萌丢开治疗了。

想着要重新捋一捋老先生异于常人的的治病言论,看一看到底是符合医学常识还是唯心至上。

说实在的课虽然签到了,并没有每一次都静心细读,只对其中奇趣之处报以关注。其实李渔在书中休闲娱乐、日常起居部分所讲也饱含了他独有的修心养生之道。

今天趁着心有所感刚好把《颐养部》这段“却病之法”再过一遍,也方便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的思想言谈,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加以对照调整。

关于却病预防这块,李老先生分别就生病的各个过程又逐一细细讲解了他的理念。昨天我们已经聊过“病未至而防之”下面继续来看“病将至而止之”

譬如我前天开始头晕乏力、虚汗咳嗽,这时已经是病状要来,神疲气倦,明显是个生病的样子出来了。

这个时候就跟那种大病初愈的人一样,千万别想东想西地琢磨自己到底怎么了,犹豫不决中心存侥幸很快就会加重病情。

还是赶紧的把自己贴上病号标签吧,积极防范,严阵以待。没病最好了,有病的话才能做好防范措施。

跟料理那些阴谋造反的盗匪似,狠狠打击,让他不能举兵得逞。也就是说该防寒保暖,注意饮食休息,及时对症服药。这也并不是什么为难的事?

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维何?如果已经生病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敌人已经深入,担心焦虑也已无济于事,老先生的建议便是一个字:静。

“剪灭此而后朝食”,灭了敌寇再来吃早饭,谁不希望可以这么痛快,赶紧治好。不过生病的事从来都是身不由己,急不来的事儿。

只有放宽心等慢慢好转,着急上火的话只能病上加病,欲速不达。

我们常人一旦生病都希望能得到高明的医生和对症的良药,老先生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说这个时候能起主导作用的,不在于卢医、扁鹊这样的神医,而全在于病人自己。

为啥?他说,把疾病招惹上身的人是你自己呀又不是医生。自己的事儿自己明白,着凉受寒生病,那就请医生合力驱寒;不懂节制而来的病,那就要学会控制欲望。

李渔最想不通的是,请来医生,病人却是讳疾避医,不肯源源本本讲清楚自己生病的原因,光知道叫大夫把脉。要知道对学医的人来说药性好辨识,脉理却很难精通。

善于用药的人不少,真正懂得把准病脉正确判断病症的人,现在能有几个呢?只靠把脉定药方,不就是拿性命试人家的医术,再判断有没有效果么。

想想也是哈。老先生活在清初,就算好过现在,恐怕口口相传的中医也渐渐式微。别说华佗扁鹊,就是医术稍微精深些的恐怕也是一医难求。

疑难杂症千变万化,没有精密仪器检查,就靠几根手指搭搭脉稍一偏差就会谬之千里。

即便今天医学昌明,科技发达,找不准病因,症状相近而被误诊的又何止几百上千。

所以老先生接下来又讲,决定权不在神医圣手,而全在于病人自身。病人的心思安定专一,那么医生的心才能对病症诊断专一。

你自己生病的人都三心二意,闹不清楚,那么医生更会依据经验胡乱判断,得出各种不同结论。然后开出的药方也会针对各种情况全盘考虑,从而失去针对性。药用得复杂了又不对症,病情也容易加重。

南朝有个叫许胤宗的名医说过,古代上医医术高明可以从脉理精准判断一个人的病症,专门对症下药。现在人不懂脉理,只会根据病人外露的表象猜测病情,多半是用药侥幸治好病人,就好像猎手不知道兔子在哪,结果用很笨的方法在整个大草原胡乱搜索。

也就是说药用得多,却不能真正奏效。

因此李渔认为庸医开出的药方里包含对各种可能疾病的杀灭作用,却不一定有一味是真正对症了,该消灭的没消灭,不该伤害的反而伤害了。厉害权衡下,反而是不利身体病愈的。

所以说一生病就吃药请医生也是很危险的事。自己不做主,把性命全交由别人来操控,简直是危险到家的事儿。必须要谨慎又谨慎才能这样做吧。

唉,这段终于读完了,感觉这老先生是不是也有些讳疾忌医呀?生病了不看咋行?

不过说句实在的,现在的我还真是不太待见很多大医院里的医生,看病跟个流水线作业似的。很多时候好像就是依赖仪器检查开个常用药,大病治不好,小病治不快,挺伤脑筋的。手术的水平,倒是越来越高了。

稍微看了下后文,想知道老先生到底咋想的,有病不能瞎治,但也不能不治啊。比如我这样的头疼感冒治不治的也是几天的过程,注意休养就能自愈。

然而其他病状的人肯定还是无可奈何非得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医生和仪器的手上啊,所以说医德和医术就成了治愈成败的关键。

而这位李老先生了得,学识阅历广博,居然就凭着一套唯心妙法,每得一种病就自己研究根源自己配药治疗,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用药,毫不拘泥医书药学。

他说自己一生著书立说,治病养生都靠自己思考创造,许多事情都得以验证。只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参考,觉得有道理的可以记下,觉得不对的可以先放到一边,不要因为内容忽略文采也不要因为文采而忽略主题。

让我想起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能让我浮想联翩的自然也是好书。

医学理论和事理一样都是可以灵活变通的,能治病的就是好医生,能把病治好的就是好药。

万事要懂得随机应变,量力而行。

�������������������������������

无如不可猝得。宽则或可渐除,急则疾上又生疾矣。此际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何也?召疾使来者,我也,非医也。我由寒得,则当使之并力去寒;我自欲来,则当使之一心治欲。最不解者,病人延医,不肯自述病源,而只使医人按脉。药性易识,脉理难精,善用药者时有,能悉脉理而所言必中者,今世能有几人哉?徒使按脉定方,是以性命试医,而观其中用否也。所谓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病者二三其词,则医人什佰其径,径愈宽则药愈杂,药愈杂则病愈繁矣。昔许胤宗谓人曰:“古之上医,病与脉值,惟用一物攻之。今人不谙脉理,以情度病,多其药物以幸有功,譬之猎人,不知兔之所在,广络原野以冀其获,术亦昧矣。”此言多药无功,而未及其害。以予论之,药味多者不能愈疾,而反能害之。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痨伤虚损者亦有之。此合则彼离,彼顺则此逆,合者顺者即使相投,而离者逆者又复于中为祟矣。利害相攻,利卒不能胜害,况其多离少合,有逆无顺者哉?故延医服药,危道也。不自为政,而听命于人,又危道中之危道也。慎而又慎,其庶几乎!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