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久久为功,持续读书
也许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写作亦是如此。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灵魂相知、心灵相通的书友,从而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奔赴心中热爱。
这个群真好,群主更是好得没话说,为了让大家共同成长,在写作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如邀请实力超强的写作大咖,轮番为大家带来无与伦比的写作分享,真可谓以终为始,久久为功。
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最近一次的分享课发生在5.15晚上,老师是蒋华。扑实无华的蒋老师倾囊相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我听完后,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便是写作要久久为功,持续大量地读书!
蒋华老师首先分享自己读书的目的与原因大致有几个,分别是喜欢书、提升认知、充实自我、扩大视野、更加充实。
蒋老师平时就喜欢书,对书的喜欢早就刻在骨子书,读书已成为蒋老师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吃饭一样。
没智能手机以前,他出门的时候,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啊,包里都要带上两本书,想必是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我们看书更方便了,可以说随时随地,线上有很多读书平台可选择。
读书可以提升认知。蒋老师很谦虚,他读书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读书让自己从无知变得有知。网上刷到一句话,印象很深并且深以为然,那就是:一个作家必须得是一个“杂家”。如果对要写的人或事,知甚少,那写起来,自然是干巴巴的。
即使用上金句,那也是鸡汤式感悟。提升自己的认知,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当一个人自嘲时,往往说书读得不多。有个典故叫“吴下阿蒙”,就说明了读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认知,士别三日,让人刮目相待。
三国时,吕蒙为东吴名将,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吕蒙不以为然地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开导他说:“我的军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易》(即《周易》)。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觉得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启发。从此他开始抓紧时间读书,不久之后,他就读了很多书,比一般人读得都要多。
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鲁肃不由得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只是略懂军事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说:“离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拥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这种行为才是值得别人学习的啊!”
读书可以扩大视野。受限于生活的苟且,很难突破,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古人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说法,说得就是通过读书,扩大视野。作家宗利华认为,阅读和写作就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没有大量阅读,作品就不可能开阔,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高度。对每个作家来说,都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可能脚踏实地去体验,而大量的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沉下心来,你便能在这里自由驰骋。
书可以让我们足不出门,便可遨游天下。书可以替我们打开各种多维的视角,提供广阔的视野。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打开书,世界就在你眼前。
“观约而博取,厚积而薄发”,愿我们都能在写作这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