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慕道友参加主日崇拜的7个理由
邀请慕道友参加主日崇拜的7个理由
原创: 之是 波士顿城市生命长老会
为了教会的敬拜
当我们纵览圣经中的敬拜,我们会看到在新天新地之前所有的敬拜中,非信徒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摩西会幕之外的外院是留给外邦人的(启11:2);外邦女子路得与婆婆同回本国,“她所拜的神那里去”(得1:15);大卫在圣殿中敬拜时,示巴女王亲眼见他上耶和华的台阶(献祭)就诧异得神不守舍(王上10:5);新约时代更是如此,从五旬节开始,每一次的聚集让犹太人成为了真以色列人;让外邦人成为了基督的跟随者。当信徒的聚集、生活被人看到时,“得救的人数被天天加给教会”(使2:47)。当我们思考主日崇拜时,想得更多的常常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解经讲道”,“重现福音的诗歌”,“合乎圣经的圣礼”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从受邀的参与者的视角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敬拜呢?
2
为了福音的使命
使徒行传中有一对一的传福音(埃塞俄比亚太监信主),也有上门的传福音(哥尼流全家信主),但是更多的记载是关于使徒在公开聚集时宣讲福音,以至于带来三千五千人的归信,并属灵的复兴。教会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复兴都源于讲台的复兴、教会的复兴(参考《真正的复兴》一书)。让人在聚会中听讲道者传讲基督的话,是圣经记载中最通用的传福音的方式。同时,听完教导将信将疑的慕道友也曾经是福音复兴的触发点:“那城里有好些撒马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约4:39)
3
为了慕道友归信
我们常常讨论:什么场合能够最有效的传福音?校园图书馆?公交车站?咖啡厅?自己的家中?还是野外的营地?在后现代的今天,这是教会、福音机构的讨论热点。
还有什么场合能够让福音朋友接受全方位的福音“体验”呢?吟唱福音(诗歌)、看到福音(圣礼);听见福音(讲道);感受福音(圣徒相通),参与主日崇拜是任何一种传福音的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人心的悔改不是理性的说服或感性的煽情,而是圣灵的工作。若我们相信圣灵借着圣道改变人心,那么就理所当然应该把福音朋友带来有圣灵同在的聚集——那就是教会在礼拜日的聚集。
4
为了建造讲道者
当福音朋友坐在台下的时候,就逼着讲道者不再使用那些“属灵的黑话”,而开始学习保罗,如何进入文化;当福音朋友坐在下面的时候,就提醒讲道者不要忘记“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传全备的福音,而不是假设听众都是“老基督徒”,而把讲道建立在小范围的共同认知之上。只有这样,教会就不会因为讲道者而建立起的一套“内部话术”或区分“自己人”和“外邦人”的语言体系,造成内化、封闭、缺乏使命。同时,福音性的讲道同样也帮助台下的基督徒,学会如何表达、诠释福音,推动他们的传福音热情。
5
为了刚强的信徒
我相信有许多成熟的基督徒都有传福音的热情,而个人传福音其实是又大又难的工作:一方面,话题极易分散——谁让福音能更新一切,以至于一切的话题都可以联系到福音呢。另一方面,个人的布道极易把信仰变得个人化——我们很难在一对一的场合教导一个群体性的信仰,在这样场合的“归信”常常带着低教会观的“原罪”。我鼓励那些刚强、爱主、热心福音的基督徒能把你的福音朋友带来教会,从回顾讲道的内容开始你们的对话,从教会出发来谈一个群体性的救赎。
(新英格兰地区的统计:一个人的归信,需要经历5个不同的人,8次完整的福音表达),也就意味着,真实的归信需要发生在信徒群体里)
6
为了软弱的信徒
每个教会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从时间上看,受洗很久了,但从属灵的成熟度看,还是婴孩。时间越久,这些弟兄姐妹越羞于询问信仰问题,以至于一直处于吃奶的阶段。若讲道者假设台下都是成熟的基督徒,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主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好像给婴孩每天吃龙虾刺身,不好吃,不消化,还可能会过敏。教会里的福音朋友,可以替他们问出许多基础的问题,带动软弱的信徒一起成长。
7
为了恩赐的配搭
“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弗4:7)但是教会里有人希望服事,却找不到岗位,讲道难度大、唱歌要跑调、排椅子没劲儿、读圣经磕磕巴巴...那么他们会不会有“安德烈的恩赐”呢?(这个词是我自创的)——安德烈在福音书中出场机会很少,除去问了耶稣几个问题以外,他主要干了三件事儿:把哥哥西门彼得带去见了耶稣;把几个希腊人引荐给了耶稣;把那个有五饼二鱼的孩子介绍给了耶稣。这位从未讲过道的老兄是12使徒之一,他的恩赐不容小觑——我们也当鼓励弟兄姐妹发挥这种恩赐,彼此配搭建造教会兴旺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