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城市故事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8人  学vivado的小鱼

今天,在头条上看到飞慕课老师的《致父母: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一文,让我受益匪浅。

小飞老师提到的规则和界限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是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为缺失的。儿子有时会给我吵架,还会说,为什么大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小孩做什么都是错的?就是因为你们年龄大吗?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昨天放学回来,小脸拉的老长。我问他原因,说是因为昨天有手工课,同学们把教室弄得很脏乱,老师就让大家一起打扫卫生。老师看到同学打扫时他站在旁边看着,就狠狠地批评了他。

他又委屈又气愤,边哭边说:为什么周一教室很脏的时候,老师不把大家都留下帮我们周一值日生打扫?班里的卫生工具只有十几件,五十五位同学打扫,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工具呢?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每每遇到儿子这样的质疑,我总觉得很无力,一般会根据事件中他不对的地方对他进行劝慰,然后再让他换角度思考,体谅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可常常换来他这么一句话:我宁愿你们不为我好,也不要你们这么对待我!

我总是被这句话怼的无言以对。

小飞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他说:

老师首先要做好教育,有余力,再做朋友。

父母要首先尽父母职责,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我们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须是建立在规则之上,不能养出界限不清的孩子。

否则,他们不止在家里看不到自己的错处,直接顶撞父母,以后面对老师和上司,也听不得一点批评。

违反规则却不能批评!这在社会上怎么可能?

是的,我们向往中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在童话里都找不到,我们更没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世界。孩子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要接受这个世界的规则。

看了飞慕课老师的文章,才明白我错了,错的彻彻底底。是的,我的大方向错了。总想着和孩子和平相处,和孩子互相尊重,不像老一辈那样,以长辈的威严去教育孩子,总想着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却忘了,我自已不以家长的威严去要求孩子,在孩子眼里,我怎么可能会有家长的威严?

我小的时候,父母也经常严厉的批评我,我却从来不敢顶撞回去,我怕父母。所谓的“怕“,就是敬畏吧,因为父母在自己眼中是高大的,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尊敬他们;因为父母代表着规则,违背了就会受到适度的责罚,所以有所恐惧。

在美国作家约翰•洛斯蒙德的《有效管教指南》一书中,他这样写道:

50年前,使小性子只是3岁以下小孩的专利,而现在,孩子就算上了小学也经常情绪不稳定;50年前,孩子们会自己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而今天,除非父母搬把椅子坐在旁边看着,否则别指望孩子会安静地坐在那里写作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的孩子懂事呢?

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呢?

是我们自己,新一代的父母。我们总认为,我们比父辈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见地,比父辈更爱孩子。我们有时候似乎太过追求人性的平等,却没有搞明白,几岁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人性。

我们有时候认为儿时受到父母地批评是灾难,让我们地童年蒙上了不快地阴影,却没有明白过来,这几句不中听的话,在我们的性格养成和人生路上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

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要和孩子平等,不能严厉的批评孩子,不能吼孩子这样的言论,哦,对了,我还买了本书,叫《不做发怒的虎妈》,因为这个,儿子经常批评我脾气不好。

小飞老师也说,孩子最会试探家长的底线。是的,我家两岁的小姑娘,都知道爸爸妈妈不会给她买包子和香肠,姥姥会给买。

不批评、不指责、不严厉、不发怒,说出来的规则孩子可以愉快的接受吗?

还举个我家的例子吧!

昨天晚上他去参加一个英语讲座,回到家已经快九点了。因为同龄的孩子近视的太多,我严格限制了他用电脑的时间。昨天晚上本来不同意他用电脑的,他说有作业要打印,我要带二宝睡觉,老公下了班之后就接送儿子去听讲座,也是刚刚进门,已经躺下休息了。我要求孩子五分钟后关电脑,他同意了。

五分钟后,我大喊(我在卧室,他在客厅,不喊听不到):儿子,关电脑。

然后,我听到他说了好的。

十分钟后,我没有听到外边的动静,再次大喊:儿子,你还在用电脑吗?快关了。

然后,我又听到他说了好的。

十五分钟后,我还是没有听到外边的动静。

上帝啊,请您告诉我,我是再重复前两次无效的平静呼喊,还是冲出去在他面前温柔而坚定的让他关电脑。

也许我一开始就错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我应该全程监督他的,我应该自己开电脑打印的。可是,我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母亲,也不仅仅只是母亲,我不能随时随地的出现在他的身侧,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该如何如何。

通常的情况是,我在忙着别的事情,他对于我的意见置若罔闻。

我最经常地做法是:大吼一声:张XX,叫你几次了,没有听到吗?快如何如何!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这一次也没有例外,在我发了脾气后,他乖乖的关了电脑,却跑到我的房间门口,很生气的冲着我吼:妈妈又乱发脾气了,有话不能好好说吗?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我是没有好好说话吗?可他并不珍惜我的好脾气啊!他通常会把我的好脾气视作可以继续试探,每当我一发作,他就知道底线到了,必须结束愚蠢地行为了。

我好像又陷入一个怪圈了。

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五分钟到了,不用我提醒,他自己就自觉主动的把电脑关了。或者他忘了时间,或者没有忙完,他应该解释给我听,不应该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

他为什么总是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如果我第一次开口相劝时,他按照我给他的规矩来,我怎么可能需要变身成“虎妈“呢?

应该是我给孩子的规则感、界限感不强,没有让孩子明白,妈妈说的是对的,是不可违背的,用我们家乡的话说,就是孩子没有对家长的“怕劲“,也就是没有畏惧感吧。

想想我平时和孩子的相处,可能也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

我是来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作为家里的最小成员,不管是做什么,都有人规定好了,我只需要按照要求做就好了。造成的后果时,遇到突发问题,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遇到需要做出重大觉得的问题,我总是把决定权给大姐或老公;平时和同事朋友的相处中,总是处于受支配的被动位置。

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总想把儿子培养成有主见、有思想的人。

平时,他的所有问题,我都会以他的意见为主。久而久之,他好像认为他是和我一样可以做家庭主人的人,甚至他的意见要高于我的。我的威严似乎也随着这种教养方式随风而逝了。

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当今父母们的通病。

就是总认为我们该为孩子服务一切,就如同上面的例子,如果我把作业给孩子打印好,就不会有下面的问题了,是不是我就该为这次的事情负全责呢?

不是的,就如同约翰•洛斯蒙德所说地,孩子应该独立认真地做自己地事情。如果我们过多地把自己陷进去,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地帮孩子,而是在帮自己的“圣母心“。

我要开始改变,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则感,什么是界限感。

最要改变的,是我的心态。想把孩子培养的有主见,是要听取孩子的意见,但不是这就说明孩子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而是在他的意见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变成是我做决定,他只是提意见的人。

画外场景:我是武则天,儿子是狄仁杰。

由规则和界限感引起的教育顿悟

我温柔而有威严的问:爱卿有何见解?

儿子恭敬而有礼貌的回答:巴拉巴拉……

我严肃的点头,把儿子的意见稍作加工,说了出来。

在后,儿子再次俯首道:陛下真是天纵英才!

是有点夸张了,但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对了。要让他明白,他只是提意见,不是做决断。这个家里做决断的只有两个人:爸爸和妈妈。在他成年以前,在他可以自给自足之前,他是没有做决断的权利的。

我的目标,孩子自觉主动,母亲温柔坚决。

你觉得对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