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并不是你任性的资本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关于职业、生理、心理等专业书籍比作"主食",一些网络小说、娱乐性图书和一部分畅销书则被当成"甜食、零食"。主食是生存的必需品,应按时、按量摄入,但家常菜吃多了,难免嘴馋,总得需要一些零食甜品来丰富味觉。
医学生如我,在繁重的学业面前,终日要面对一本本厚重且枯燥的专业书籍、背不完的专有名词。日子久了,总会心生厌倦。
恰好这时看到大陆四毛的送书活动,条件很简单,只需在收到书后的一周内完成书评即可。无需思虑太多,择一本书名还看得过去的书籍,协议便达成了。
待到周末,寻一方安静之处,泡一杯清茶,捧一本书,仔细品尝。
—1—
初见《别在二十几岁,就过完了你的一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吧,能有什么看点?好在此刻的我,重要的不是看什么书,而是看书这件事本身。本着消磨时光的初心翻开书页阅读,没想到另有收获。
在我印象中,鸡汤文无非就是举几个例子,文末再总结一两个烂大街的道理,告诉你生活如此美好,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云云,读者看完后像是打了鸡血,斗志昂扬,实际并没有什么收获。
慕颜歌的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鸡汤文,仔细读完后,却又觉得它和普通的鸡汤文不太一样。
书中前四章主要是讲述了作者在职场上发生的事情、看到的问题,后四章则是人际交往方面和情感类的文章。相对于后者,作者在职场方面的经验更能吸引我。
—2—
在输得起的年纪,要全力以赴。
作者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到,现在的一些职场新人其实是被惯坏的一代。
在父母的包办和庇护下长大的他们,大多缺乏主动性,在工作中能不动就不动,能少干点就少干点。等到被调岗或被解雇时,还满腹委屈抱怨不公。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职场里必须要拥有主观能动性。
公司不会养一个这也嫌麻烦那也嫌累的员工,更不会推着你成长。你学不会主动学习、主动为公司带来价值,那就只有被淘汰的份。
想要成为千里马,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奋斗,而不是每天被动地、机械地等着被安排。
—3—
别在该奋斗的年纪耍小聪明,也别把小聪明当聪明。
岳峰是作者的一个下属,面试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好的。入职没多久,他过人的小聪明就表露无遗。
身为编辑,工作时同时开3个qq,一个工作用,一个朋友用,一个闲聊用。上班时间,他似乎有充足的时间跟朋友聊天,关注明星八卦,不仅没有专心本职工作,还严重影响到他人。
后来,他似乎学“聪明”了,只要听见作者的椅子一响,他就一键缩小所有的窗口,装做认真工作的样子。他自以为很聪明,轻松瞒过了领导。但事实是,他什么时候在干什么,他的领导其实都知道。
领导都是过来人,那些骗人的小把戏难道他还看不出来?所以,千万不要自作聪明,作茧自缚。
他还和很多“聪明人”一样,有一个通病:不是很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工作存在纰漏时,他们的口头禅总是:“你没有告诉我,我又不知道”、“他又没告诉我,我怎么知道”……拜托,你又不是三岁小孩了,需要别人事无巨细地告诉你。
没多久,岳峰就被辞退了,意料之中的结果。
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
做人如果爱耍小聪明,算计得太多,反而会让自己变得很复杂,让别人难以信任,也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岳峰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就拿大学生来说,每逢期末,一些同学和老师之间必有"一战"。学校严抓考场纪律,针对各种作弊手段进行防范,但不管监考老师盯得再怎么紧,还是会有漏网之鱼。
上个学期,学校进行大整改,期末考试时,不仅有两位以上的监考员在教室巡逻,同时360度无死角实时监控考场情况,书本手机之类的东西自然是不允许带进考场的。
本以为这样已经天衣无缝了,不曾想,还是有一些同学成功逃过了老师的火眼金睛。
后来他们告诉我,他们在考前用两张空白的纸重叠在一起,把重点用力写在上面的那张纸上,尽可能的把字的轮廓印在下面的纸里,这样一来,下面那张纸不带一点墨水就能将重点印下来了。考试时,把下面那张纸带进去抄根本不用担心监考员,毕竟从远处看,这只是一张白纸。
说这些话时,他们脸上无不充满了骄傲,仿佛在说:老师想跟我们斗?想多了!
我惊讶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直喊佩服。但我并不觉得他们聪明。
真正的聪明是踏踏实实将基础打好,把专业知识变成你的东西。靠作弊换来的高分,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虚空。待到毕业,只会觉得知识储备不够,悔不当初。
—4—
这本书中关于职场方面的内容是作者从本身经验出发,剖析现在职场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对于在校生和应届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帮助。
毕竟了解别人犯的错,可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