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中心,难免“看不惯、听不顺、想不通”
一位好友向我吐槽,她家的娃实在太气人,才四五岁就能翻天!
我问,怎么了?
她说,他不好好吃饭,过了饭点就抓冷饭吃,要玩到深夜12点才睡,不陪他玩就打人,下手很重。最近娃老是咳嗽,身上长满了湿疹,成了医院的“常客”……
饮食不规律,作息也不规律,爱吃生冷,还把脾胃吃坏了,他不生病谁生病?
我又追问,是不是你经常打他,所以他就学会打人了?
“唉,是我爸崇尚棍棒教育,看娃不听话就来一顿‘竹笋炒肉’,我跟我爸沟通,让他少打孩子,他也听不进。结果,孩子越打越皮,越皮越打。我下班回到家别提多累心了。现在我跟我爸也是一点小事就闹不愉快,互相看不惯、听不顺、想不通……”
我不禁为好友掬一把同情的泪水。这还没到辅导作业呢,生活已经鸡飞狗跳一团糟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真的不容易。如果家人在教育理念上不一致,难免有矛盾。
好多年前,教育界就提倡赏识教育,摒弃棍棒教育了。我们以武服不了人,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两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对生活的认知不同,自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截然不同。一个要雷霆暴击,一个想柔风细雨,结果两难全,还“两相厌”。
“看不惯、听不顺、想不通”的事只存在父女间吗?不。夫妻、亲友、同事、同学、同乡,甚至陌生人之间都有人际矛盾,都会因各种原因起冲突。
因为工作对接一事,笔者的两位同事就闹过不愉快。
同事甲与乙负责企业杂志。甲负责策划、编辑、校对、联系印刷,乙仅负责排版。由于赶工,甲在3遍校对文件后,看了样刊,就安排了印刷。
第二天,甲再次翻看样品后,就发现封面的月份写错了。由于在校稿时,已经跟乙提出了修改意见,乙大意了没保存好最终的样稿,导致错误未更正,而甲也未在样刊上发现问题。再次联系印刷公司,得知企业杂志已经在印了,若重印封面,得补部分资金。就这样,本不应该的损失就这样造成了。
甲指责乙为什么明明修改了的文件,未保存好?没有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乙埋怨甲,为何不认真检查样品?两人互相看不惯对方,互相听不得对方的言辞,互相想不通对方怎么就这样粗心呢?
其实,上面两个真实案例,父女之间的教育理念冲突,同事之间做事不严谨造成的冲突,都是以“我”字为中心。
外公认为外孙不听话,就得揍——我就是这么带大几个孩子的;妈妈认为儿子不听话——大人要讲道理,不能“以罚代管”,要柔风细雨。
两同事之间呢?一人认为:我已经检查到位了;一人认为:你就是没仔细检查。结果两人未配合好,工作自然出现了失误。
两父女的目标,把孩子教育好;两同事的目标,把杂志办好。
那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心态,就是把自我排在了第一位。大家要想和睦相处,还是得换位思考。外公听一听女儿的建议“以柔克刚”,女儿多和老父亲沟通教育方式,双方不就融洽了吗?同事之间,两人多互相体谅对方的工作,互相提点,互相补充,不就把事情做好了吗?有什么好争执的呢?
君不闻南无始祖报身佛所说:“久执之争,是为双错,原何也,互见其过兮,互识自优兮……”放下我执我见,互相包容,互相体谅,才能听得进对方的意见,才能看得到对方的优点,才能由固执己见,转变为接纳对方、欣赏对方。
切记:“我”不是世界的尺度。凡事“我”字为先,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我们只能想到:我是个惭愧的修行人,还有很多缺点、错误,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少查看别人的缺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开阔了,格局打开了,德品提升了,我们才能更顺畅地工作、生活,才能由我执自私走向自利利他。放下“我”字,不就是在修行了吗?
撰稿:何所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