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璐有没有出轨,对我们来讲真的重要吗?
一连7天,这个头条都没有被刷下去,而且似乎也没有在短期被刷下去的迹象。
我是在前两天才认真的点进去看了一下,大致也就说娱乐圈的那档子事。先是马蓉,后来是白百何,再到现在的李小璐,似乎来来回回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太多的营养。可是它仍然在朋友圈里发酵,至于为什么它是热点,除了媒体的大肆报道,更多的就在于公众的注意力。
公众的注意力,真是个有趣的玩意儿。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舍信息,而是注意力。
我们吃瓜群众,基于自己的道德体系,对于见到的任何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观点,都要进行激烈的争论。现在,大家已经不仅仅是争论,而升级成为了左派与右派的对立,更有甚者已经不争论,直接进行人格攻击了。
我记得上次郭德纲师徒进行隔空论战的时候,很有意思。
郭德纲先对曹云金除名,大家跟这舆论骂他背叛师门。隔断时间曹云金发了长文回应,大家又开始骂郭德纲,说他虚伪刻薄。再过段时间郭德纲回应,大家又开始理解郭德纲,都在认为老师对徒弟,那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呀!
前后也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大家的舆论风评,也是跟着每个团队发出的公关文,做出价值判断。但是大家对他们师徒二人,并没有过深入接触,孰是孰非,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更何况我们仅仅是基于屏幕上的文字、图片这些非常遥远的信息。是非对错,似乎并无意义,尤其是这些与我们生活没有交集的人和事。
我们的注意力为什么会这么容易被这些娱乐圈的恩怨情仇所吸引呢?
大部分网民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在工作中大都是听从安排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戾气没办法发泄,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我们认为公众人物夺取里我们生存的资源,所以潜意识里更喜欢看到公众人物出糗,这可以让我们内心积压的憋屈短暂的释放。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公众事件,我们都跟风,我们的生活却也没什么太大的改变。我们应当认识到,并不是公众人物抢夺了我们的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的注意力决定了我们资源。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总是关注在娱乐八卦上,并且沉迷其中,我们的大脑会逐渐的退化,变的越来越丧失本该有的批判性思维。
我前几年如此,比如看一个电视剧,总会在贴吧里去评论一下人物。看到与我意见相左的,总是忍不住想去跟他掰扯掰扯,让他相信我。争论着不太顺利,大家就开始互喷,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争论的目的,简直是为了喷而喷。
为了防止注意力被抢夺,我给自己定了以下两个原则
1、争论之前,首先问自己“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关系很大,那就去争论。如果跟自己毫不相干,那最好还是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
2、对于不可验证的事实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偏好问题,不必去争论
比如:几百年前的事,再怎么讨论,也无法验证
再比如,一些素食或者性取向问题,属于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尊重即可,不必要多去纠结。
3、如果一定要去辩论,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如上图所示,跟人争论,尽可能要在上面三层去着手。如果在最下面的层次,辩论就太容易走向攻击了。
总之,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决定了我们称为什么样的人。因此,理性的对待网络上的八卦,多把精力集中在我们对工作和学习的严格要求上。